周四清晨的老巷,被一阵清脆的剪刀声唤醒。林晚提着一兜刚蒸好的红糖馒头,刚走到巷口,就看见李奶奶坐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拿着一把旧剪刀,正对着一张红纸剪得飞快,纸屑像红色的雪花,落在青石板上。
“李奶奶,您这是又在剪窗花呢?”林晚走过去,把馒头递了两个过去,“刚蒸好的,您趁热尝尝。”
李奶奶停下剪刀,接过馒头,眼里笑出了细纹:“晚晚啊,你这孩子有心了。我听说你在帮老巷弄体验馆,想着剪点槐花图案的窗花,到时候贴在体验室的窗户上,也添点喜气。”她说着,把剪好的窗花递过来——一张红纸上,五朵槐花层层叠叠,花瓣的纹路细得像发丝,中间还剪了只小小的蝈蝈,栩栩如生。
林晚拿起窗花,忍不住惊叹:“李奶奶,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这槐花的花瓣跟真的一样,连蝈蝈的腿都剪出来了。我今天来,就是想跟您说,咱们体验馆想请您加入,教游客剪剪纸,您愿意吗?”
李奶奶眼睛一亮,手里的剪刀都顿了顿:“真的?我这老手艺还能教年轻人?我还以为现在没人喜欢剪纸了呢。”
“当然喜欢!”林晚坐在门槛上,凑近说,“上次赵先生的助理还说,想给体验馆加些不同的手艺,剪纸就特别合适。您教游客剪个简单的槐花或蝈蝈,又好学又好看,游客肯定喜欢。”
李奶奶放下剪刀,拍了拍手上的纸屑:“愿意!当然愿意!我这手艺是我母亲教的,传了三代了,要是能在体验馆里教给年轻人,也算是没白费我这一辈子的功夫。我这就去把我的剪刀和红纸收拾收拾,明天就去院子里跟你们一起准备。”
林晚笑着点头:“太好了!那咱们就说定了。下午我再去巷尾找王爷爷,问问他愿不愿意来教陶艺。”
告别李奶奶,林晚提着剩下的馒头往巷尾走。刚走到王爷爷家的院门口,就看见王爷爷正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块陶泥,揉得飞快,陶泥在他手里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陶罐的形状。院子里摆着十几个已经烧好的陶罐,有的刻着槐花,有的刻着老巷的门牌号,釉色是淡淡的米黄色,看着特别温润。
“王爷爷,您这陶罐做得真好看!”林晚走进院子,把馒头递过去,“刚蒸的红糖馒头,您尝尝。”
王爷爷停下手里的活,接过馒头,笑着说:“晚晚来了啊。我听说你在忙体验馆的事,想着做几个小陶罐,到时候放在记忆馆里当装饰。你看这个,我还在上面刻了老巷的槐树,算不算咱们老巷的特色?”
林晚拿起一个陶罐,摸了摸上面的纹路:“算!太算了!这槐树的纹路刻得真细致,连树叶的脉络都有。我今天来,是想请您加入体验馆,教游客做陶艺,您愿意吗?比如教大家做个小茶杯或小陶罐,上面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肯定特别有意义。”
王爷爷眼睛一亮,手里的陶泥都忘了揉:“真的让我去教?我这陶艺可是土法子,没有正经学过,就怕教不好年轻人。”
“您的土法子才是宝贝呢!”林晚连忙说,“现在的年轻人就喜欢这种有温度的手作。您教大家揉泥、塑形、刻花纹,不用太复杂,简单易学就行。而且您做的陶罐又好看又实用,游客肯定愿意学。”
王爷爷放下陶泥,拍了拍手上的灰:“行!我答应你!我这就把我的陶轮和工具收拾收拾,明天就去院子里跟你们汇合。对了,我还有些烧好的小陶罐,到时候可以当样品,让游客看看成品是什么样的。”
林晚高兴地说:“太好了!有您和李奶奶加入,咱们体验馆的手艺就更丰富了。下午赵先生的团队过来,我跟他们说一声,咱们一起讨论一下剪纸和陶艺的体验项目。”
回到院子的时候,施工队已经到了,正忙着把加固屋顶的材料卸下来。张叔、陈师傅和周慧都在院子里帮忙,孙晓则拿着笔记本,跟施工队的负责人确认施工细节。
“林晚姐,你回来啦!”孙晓看见她,连忙挥手,“施工队说今天先加固竹编体验室的屋顶,明天再弄木雕和绣花体验室的。对了,李奶奶和王爷爷那边怎么样了?他们愿意加入吗?”
林晚笑着点头:“愿意!李奶奶明天就来,还准备了剪纸样品;王爷爷也答应了,说要带他的陶轮和工具过来。咱们体验馆现在有竹编、木雕、绣花、剪纸和陶艺五种手艺了,内容更丰富了。”
张叔放下手里的材料,高兴地说:“太好了!李奶奶的剪纸和王爷爷的陶艺都是老巷的好手艺,能加进来真是太好了。我这就去给李奶奶准备个剪纸的桌子,再给王爷爷留个放陶轮的地方。”
陈师傅也点头:“我去帮王爷爷搭个架子,放他的陶泥和工具。陶艺得有个通风好的地方,放在院子的西侧正好,离记忆馆近,游客看完记忆馆就能去体验陶艺。”
周慧笑着说:“我去给李奶奶找块红布,铺在她的剪纸上,免得弄脏了。对了,咱们是不是得给李奶奶和王爷爷准备点样品包装?剪纸可以用透明的塑料袋装起来,再系个红丝带;陶艺可以用牛皮纸包起来,印上老巷的图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