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销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李家院的石桌上还堆着没来得及收拾的展板支架,周凯就抱着笔记本电脑跑了进来,刚跨过门槛就喊:“林老师,张叔,文化馆的对接函发过来了!”
林晚正坐在廊下整理速写本,闻言立刻放下笔迎上去:“这么快?我还以为得等两天呢。”她凑到电脑屏幕前,只见邮件里写着展览定在下月十五日开幕,留给他们筹备的时间刚好三周,“要求还挺细致,不仅要展品清单,还要每个展品的故事注解。”
张叔端着刚沏好的花茶走过来,往石桌上放了两个茶杯:“注解好办,咱们这些人哪个不是活注解?当年的事儿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就是那账本复制品,得找个靠谱的地方装裱,别到时候弄出褶子。”
“我问过李茉了,她认识一家专门做古籍修复的店,”周凯滑动着鼠标说,“老板说能做和原账本一样的牛皮纸封面,墨迹的陈旧感也能仿得很像。明天我就把原账本送过去,让他们照着做复制品。”
赵爷爷拄着拐杖从外面进来,手里拎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意:“刚碰见陈屿,他说要去磨坊拍点空镜,加进纪录片里。我把当年周老根给我装麦仁的陶瓮找出来了,你们看看能不能当展品。”他打开布包,一个褐色的陶瓮露了出来,瓮口边缘还留着淡淡的划痕。
“太能了!”林晚眼睛一亮,伸手轻轻摸了摸陶瓮,“这上面的划痕肯定是当年舀麦仁时磨出来的,比单纯的账本复制品更有烟火气。陈屿要是拍这个陶瓮,再配上您讲的故事,纪录片肯定更动人。”
正说着,陈屿背着相机走进来,看见陶瓮立刻眼前一亮:“赵爷爷您太及时了!我正愁纪录片里缺个有细节的老物件,这陶瓮简直是完美道具。咱们现在就去磨坊拍,阳光正好,能拍出陶瓮的质感。”
赵爷爷笑着点头:“走!我再给你讲讲当年周老根怎么把麦仁倒进瓮里的,连姿势都给你学学。”两人一前一后往外走,陈屿还不忘回头叮嘱:“林老师,账本要是送装裱店,记得叫上我,我拍点细节素材。”
奶奶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小簸箕:“你们看看这个还能用不?当年周老根磨完面,总用这个给我筛细面,说筛过的面蒸馒头更软和。”簸箕边缘的竹条已经有些发黑,但编得紧实,看不出松动的痕迹。
张叔接过簸箕翻来覆去地看:“这可是好东西!当年家家户户都有这物件,现在少见喽。正好跟陶瓮摆在一起,都是周老根用过的,能凑成一组‘磨坊老物件’展品。”
林晚赶紧拿出速写本,把陶瓮和簸箕的样子画下来,边画边说:“等会儿我列个展品清单,把每个物件的故事都写清楚。张叔,您还记得周爷爷当年用的磨面杖是什么样的吗?要是能找到,展品就更全了。”
“磨面杖啊……”张叔皱着眉想了想,“好像是根枣木的,比普通擀面杖粗点,当年他总用它捅磨眼里的麦秸。我记得周凯家的旧木箱子里好像有,你问问他。”
周凯刚给装裱店打完电话,闻言立刻点头:“对!我上次翻账本的时候见过,就在蓝布褂子旁边。明天送账本的时候我一并找出来,说不定还能看见上面沾的麦麸呢。”
第二天一早,周凯揣着账本,拎着刚找到的枣木磨面杖,和林晚一起往装裱店走。磨面杖上果然还沾着星星点点的麦麸,摸上去粗糙的纹路里全是岁月的痕迹。
“老板,这账本的复制品要做得一模一样,连边角的卷毛都得仿出来。”周凯把账本递给店主,又指了指磨面杖,“这个能不能做个展示架?最好是木质的,跟老物件搭调。”
店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戴着老花镜仔细翻看账本:“放心吧,我们做过不少老文书复制品,保证细节到位。这磨面杖的展示架三天就能做好,到时候跟复制品一起给你们送过去。”
从装裱店出来,两人顺路去了文化馆。王馆长正对着展览平面图发愁,看见他们进来立刻迎上去:“你们可来了!这展区的布局我总觉得差点意思,你们帮着看看。”
平面图上,“老巷记忆”展区被设在展厅的东南角,旁边是“城市变迁”展区。林晚指着平面图说:“王馆长,能不能把咱们的展区和‘城市变迁’展区挨得再近点?老磨盘歇了是因为电动磨面机进来,这正好能体现变迁,也能突出‘人心不歇’的主题。”
周凯也跟着补充:“对!我们还想在展区中间放个屏幕,循环播放纪录片,屏幕旁边摆迷你磨盘模型,让参观者既能看又能体验。”
王馆长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马上让设计部改图。对了,你们的故事注解什么时候能交?我们得提前印在展品牌上。”
“后天就能给您!”林晚立刻答应,“我们已经分工了,我写插画和文创产品的注解,张叔和赵爷爷讲老物件的故事,苏晴负责整理成文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