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掘秘惊魂
月球,这颗人类曾寄托了无数浪漫想象的银色天体,此刻在秦宇眼中,更像是一颗布满谜团的冰冷石球,其光滑表面下潜藏着令人不安的脉动。
“广寒宫”基地的初步运转已步入正轨,“望舒”阵列深望宇宙,“嫦娥”中继沟通天地,地月脐带稳定搏动。然而,无论是月壳深处那闪烁着不祥幽蓝的晶体,还是“神舟”运输舰雷达扫描揭示的、规模宏大的地下空洞网络,都如同阴影般笼罩在每一位驻月人员的心头。不探明这些隐藏在身边的秘密,“广寒宫”就永远是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堡垒。
任务落在了秦宇和他的“深潜”工程队肩上。这支队伍吸纳了最顶尖的地质学家、结构工程师、机器人学专家,以及一批经过严苛训练、兼具科学家素养和特种部队坚韧的勘探队员。他们的装备,是人类工程学的结晶:新一代穿地雷达能绘制出地下数公里清晰的结构图谱;多功能工程机器人“穿山甲”系列,具备挖掘、采样、布设多种功能;还有灵巧如蜂鸟的微型侦察机器人群,用于深入狭窄缝隙进行初步探测。
勘探目标,锁定在“神舟-17”号发现的、位于风暴洋北部平原Z-3区下方的巨大空洞网络入口区域。那里地表看似平坦,只有一些不起眼的皱褶和小型环形山,若非高精度雷达,根本无法察觉其下的别有洞天。
行动日。数辆大型月面工程车组成的车队,碾压着灰白的月尘,驶向目标区域。秦宇坐镇移动指挥车,车内布满了闪烁的屏幕和各种控制终端,如同一个移动的神经中枢。
“启动区域性穿地雷达扫描,精度调到最高。”秦宇下令,声音透过密闭服的内置通讯器传出,沉稳有力。
巨大的碟形天线从工程车顶部展开,无形的波束穿透月壤,深入地下。主屏幕上,原本代表致密岩层的单一色块开始分化,线条和结构逐渐清晰。随着数据的不断汇入,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地下结构图缓缓呈现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网络。巨大的隧道,直径足以容纳数艘“神舟”舰并行,以一种非随机的、带着明确功能规划的方式纵横交错,连接着一个个规模堪比地下城市的广阔腔室。隧道的壁面显示出人工修整的痕迹,平滑得异乎寻常,绝非自然熔岩管道所能形成。腔室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区划特征,有的区域结构密集,像是居住区或设备区;有的则空旷巨大,内部还有更细微的次级结构,疑似仓储或大型工厂遗址。
“结构完整性超出预期,”地质学家盯着数据流,语气充满惊叹,“几乎没有结构性损伤,仿佛昨天才刚刚建成……但根据周边岩层的地质年代学分析,这个网络的存在时间,至少是以亿年为单位计算的。”
“技术路线无法识别,”另一位结构工程师补充道,眉头紧锁,“其建筑力学原理、材料运用,与我们已知的任何文明——无论是人类、‘播种者’、‘守护者’,甚至是‘收割者’表现出的风格——都截然不同。这是一种……独立的,未知的科技树。”
秦宇沉默地审视着屏幕上的立体结构图。这绝非“播种者”那种偏向生物科技和意识渗透的风格,也不同于“收割者”冰冷高效的毁灭美学,更迥异于“守护者”那种与遗迹融为一体的保守。这是一种更加古老、更加宏大,带着一种纯粹工程学上的、近乎冷酷的精确与壮丽。
“寻找主要入口,或者最薄弱的岩壁点,准备进行物理突破。”秦宇命令道。光有雷达图像还不够,他们需要亲眼看看,需要实地采样。
工程机器人“穿山甲”在选定的一处隧道顶部相对较薄的位置开始作业。高能激光切割器在岩壁上划出耀眼的轨迹,超震碎石锤随后将切割下的岩块震碎、清理。过程缓慢而谨慎,既要避免引发大规模塌方,也要防备可能存在的未知防御机制。
数小时后,一个直径约三米的规整圆形洞口被成功开启。一股极其微弱、但与月球外部真空略有不同的气流(主要是岩石释放的稀有气体)涌出,瞬间被洞外的真空稀释。洞内,是深不见底的黑暗。
“释放‘蜂鸟’侦察群。照明系统全开。”秦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
微型机器人如同被惊扰的蜂群,嗡鸣着飞入洞内,它们搭载的强光灯柱瞬间撕裂了亘古的黑暗。传回的画面让指挥车内响起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
隧道内部异常宽阔、高大,穹顶呈完美的弧形,壁面是某种暗哑的银灰色金属材质,上面蚀刻着从未见过的、充满几何美感的纹路。地面平坦如镜,积着一层均匀的、不知沉积了多少万年的细微月尘。空气(或者说曾经存在过的空气)中仿佛凝固着时间本身。
“生命迹象扫描:阴性。”
“环境辐射:本底水平,安全。”
“空气成分:接近真空,残留微量惰性气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