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罗”能源网络的初步成功,如同为“南天门”这艘文明方舟注入了强劲而隐蔽的动力源泉。然而,能源的充足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存的保障。在万里构想的未来图景中,无论是“玄鸟”空天战机还是更为宏大的“青龙”平台,亦或是未来可能直面未知威胁的星际舰船,都需要一副能够抵御极端环境下致命打击的“铠甲”。这副铠甲,不仅要坚不可摧,更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太空战场环境。
现有的“星尘”材料虽然性能卓越,但其主要优势在于宏观的结构强度与功能性,在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基于未知物理原理的定向能武器、动能撞击体或是空间撕裂效应时,其防御效能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幽灵协议”框架下,对主力作战平台的生存能力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压力,再次传导至材料科学领域,落在了万里和他领导的尖端材料实验室肩上。
实验室深处,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巨大的全息投影上,正反复播放着一段模拟战斗影像:一架采用现有“星尘”材料优化的“鸾鸟”战机,在遭遇一道未知的高能粒子束扫射时,其装甲虽然未被瞬间洞穿,但表面却发生了剧烈的相变与烧蚀,内部精密仪器在随之而来的能量震荡中大面积失灵,最终导致战机解体。
“看这里,”周坤指着能量束与装甲接触瞬间放大的数据流,声音沙哑,“攻击能量层级超出了我们现有材料的能量耗散阈值。它不是被‘击穿’,而是被‘过载’了。局部瞬间吸收的能量无法及时传导和释放,导致原子键断裂,材料结构从内部崩溃。”
“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范式。”万里关闭了模拟影像,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每一位眉头紧锁的研究员,“不仅仅是更强、更韧,而是要具备‘智能’应对不同形式攻击的能力。它需要像真正的龙鳞一样,不仅能硬抗利爪撕扯,还能滑开致命的獠牙,甚至将攻击的能量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他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动态响应式复合装甲”,并将其代号定为 “龙鳞”。
“传统的合金,其微观结构是相对静态的。”万里开始在白板上勾勒出复杂的分子动力学模型,“而‘龙鳞’的核心,在于引入一种‘相变诱导塑性’与‘能量自适应导流’的微观机制。”
他详细阐述其理论基础:
“我们将采用一种多主元、高熵合金作为基体,这种结构本身具备极高的晶格畸变能和热稳定性。但关键不在于基体本身,而在于我们将在纳米级别,嵌入无数个经过特殊设计的、具备‘状态记忆’和‘能量感知’功能的‘活性单元’。”
他展示了几个“活性单元”的构想图:
· “能量导流晶须”:由一种特殊的碳基纳米管与超导材料复合而成,像神经网络一样遍布基体。一旦探测到局部能量密度急剧升高(如被激光或粒子束命中),这些晶须会瞬间激活,形成超导通道,将恐怖的能量以接近光速导向装甲整体,或者导向专门设计的能量缓存/散热单元,避免局部过载。
· “相变缓冲微球”:内部封装着一种在特定压力或温度下会发生剧烈体积膨胀或收缩的特殊材料。当遭受动能撞击(如电磁炮弹丸)时,撞击点的微球会瞬间激活,通过相变吸收绝大部分冲击动能,并将硬碰硬的撞击转化为一种“深陷泥潭”般的缓冲过程。
· “自修复催化核”:由具备催化活性的纳米金属簇构成。当装甲出现裂纹或损伤时,在特定能量场(甚至可以来自攻击本身的残余能量)激发下,这些催化核能引导周围的基体材料进行局部流动和重结晶,实现微观层面的“自愈合”。
这个构想太过超前,以至于实验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这已经不是在制造材料,更像是在创造一个具备基础生命特征的“活物”!
“万里……这,这真的可能实现吗?”一位资深材料学家颤声问道,眼中混合着兴奋与难以置信,“先不说这些‘活性单元’如何制造和嵌入,光是让它们在纳米尺度上协同工作,响应不同的攻击模式,这需要的控制精度……”
“靠我们现有的技术,确实不可能。”万里坦然承认,但随即话锋一转,“但靠它,可以。”
他指了指连接着实验室主机的“伏羲”终端。
“‘伏羲’,调出‘火种’数据库中,关于‘纳米级并行意识嵌入’与‘场致协同自组装’的技术原理概要。”
【资料调取中……权限确认……】
屏幕上开始流淌过更加晦涩难懂的理论公式和结构图。这些知识,同样来自更高层级的“火种”权限,涉及到了对物质在微观层面的“编程”与“赋能”。
“我们需要‘伏羲’的算力,深入到原子级别。”万里解释道,“在材料合成的过程中,通过精确控制的能量场(包括磁场、激光、粒子流),引导基体原子与‘活性单元’的前驱体,进行一场极其复杂的‘舞蹈’。‘伏羲’将作为总指挥,确保每一个‘活性单元’都被精准地‘打印’在预设的位置,并建立起它们之间以及与基体之间的能量和信息联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