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特云边缘那非自然的时空“褶皱”,如同投入古井的微小石子,在“南天门”决策层的心中漾开了层层扩散的涟漪。紧张感并未因“幽灵舰队”的初步部署而缓解,反而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
“它们来过,又走了。或者……根本没走远。”秦宇将军的声音在加密通讯频道中显得格外低沉,他的全息影像与万里、陈院士、周坤以及远在月球“零号站点”的负责人连线,“‘幻影’传回的数据分析显示,那种时空修复的痕迹,技术层级极高,几乎抹除了一切常规探测手段可能捕捉到的信息。这更像是一种……专业的‘清理’,而非战斗后的自然残留。”
“它们在侦察我们。”周坤在火星“磐石”基地的影像语气肯定,“‘轩辕’的牺牲,让它们意识到了这个‘清理目标’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抵抗能力。所以它们派出了更隐蔽的侦察单位,来评估我们的现状。”
“评估的结果会是什么?”陈院士忧心忡忡,“如果它们判断我们具备威胁,或者……具备它们所‘厌恶’的潜力……”
“那么,下一次到来的,就绝不会只是一艘母舰。”万里接过了话头,他的影像位于“南天门”主控中心,背景是那片深邃的星图,奥尔特云外侧那个被标记的坐标点正散发着不详的红光,“我们必须假设,最坏的情况即将发生。‘幽灵舰队’和‘静默基石’的最终测试,不能再按部就班了。”
他调出了一份新的计划草案,标题为 “错误回响”行动方案。
“被动防御和隐藏,终究有其极限。我们需要主动出击,但不是武力上的,而是……信息层面的。”万里的目光扫过众人的影像,“我们要给潜在的观察者,发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错误信号’。”
“错误信号?”
“是的。”万里解释道,“利用我们从‘先行者核心’中破译的部分通讯协议,以及‘元’沙盒关于信息涟漪伪装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制造一次……可控的、看似是文明内部技术事故导致的‘信息泄露’。”
他详细阐述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舞台”。位于小行星带外围、一颗编号为C-1278的富含金属矿藏的小行星被选定。那里远离主要殖民区域,但又不是完全的死寂,常有采矿探测器活动,具备合理的背景噪音。
其次,制造“事故”现场。将一艘经过特殊改造、外表看起来像是人类早期试验型号的、技术水平介于“鸾鸟”出现之前与之后过渡阶段的无人科研船,秘密部署到C-1278附近。这艘船将被伪装成因实验性超光速通讯装置(同样是基于不完全的先行者技术仿制)过载而失控的样子。
然后,是关键一步——“泄露”信息。在这艘“失控”的科研船“爆炸”前,它会向宇宙深空定向广播一段经过精心编制的“求救信号”和“核心数据”。这段信号将包含以下经过篡改和误导的关键信息:
1. 人类文明刚刚“意外”发现了某种“超光速通讯”的可能性,正处于狂喜和混乱中,技术极不成熟,导致了此次事故。
2. 人类文明的主要科技水平,仍停留在初步掌握核聚变、初步涉足太阳系内航行的阶段(略高于“轩辕”出现前的地球公开水平),刚刚接触到“先行者”遗产的皮毛,远未达到能威胁“收割者”的程度。
3. 信号中将隐含一些关于地球和火星主要人口中心的、经过轻微偏移的错误坐标,以及一些夸大其词但听起来很“原始”的军事防御力量描述。
最后,是“善后”。“事故”发生后,人类将公开做出反应,派出“救援”舰队(由老式舰船扮演)前往事发地点,进行符合一个“初级星际文明”应有的、慌乱且效率不高的搜救和封锁行动。同时,在官方层面,会刻意释放一些关于“实验失败”、“重大技术挫折”的烟雾弹。
整个行动的目的,是向可能存在的“收割者”观察者,塑造一个符合它们预期的、正在技术爆炸边缘挣扎、但本质上依旧弱小、混乱且不足为虑的文明形象。一个因为偶然获得了些许前辈遗产而得意忘形、最终玩火自焚的“典型例子”。
“我们要让它们认为,‘轩辕’的出现,可能只是一个意外,或者是利用了某件一次性消耗的‘先行者’遗物。我们真正的文明底色,依旧脆弱。”万里总结道,“这次‘错误回响’,如果能成功误导它们,或许能为我们争取到至关重要的、更长的发展时间。”
计划堪称异想天开,风险也同样巨大。如果“收割者”的侦察技术远超预估,看穿了这场表演,那么此举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而会加速它们的判断和行动。
但经过激烈的讨论和风险评估,核心层一致认为,在敌暗我明、且对方可能即将做出最终判断的情况下,主动释放误导信息,是值得冒险的一步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