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信号的余波尚未平息,“南天门”基地已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负荷运转状态。灯火彻夜不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步履匆匆,各种设备和物资的调度指令在通道内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机油、臭氧与紧迫感的特殊气味。
基地核心,代号“熔炉”的巨型实验舱内,万里正站在一个庞然大物面前。那是“鸾鸟”空天战机的初级动力核心——一台设计功率达到吉瓦级别的组合循环发动机原型机。此刻,它庞大的身躯被无数管线和高精度传感器包裹,如同一位等待进行心脏手术的巨人。
秦宇将军、陈院士以及动力部门的负责人赵伟,全都神情肃穆地站在观察廊上。他们面前的数据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这台发动机的“病历”:“模式转换效率损失:22.3%。最大持续推力:无法满足‘初等星际巡航’需求。瓶颈:传统聚变点火方式能量利用率过低,等离子体约束不稳定。”
“万工,‘鸾鸟’的躯体正在按照你的方案飞速改进,超导能源矩阵也即将投产。但现在,它的‘心脏’——动力系统,成了最短的那块木板。”秦宇将军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深空里的那个信号,不会等我们。我们必须抢时间。”
万里伸手触摸着发动机冰冷的合金外壳,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却未能完全释放的磅礴力量。脑海中,“文明火种”关于能源与推进的庞大知识库正在被激活、筛选、匹配。
“传统的磁约束托卡马克装置,体积庞大,能量转换步骤繁琐。而激光惯性约束,每次点火如同爆炸,难以持续稳定输出。”万里缓缓开口,像是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鸾鸟’需要的,是更直接、更暴力、更高效的能量释放方式。”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观察廊上的众人,最终定格在秦宇将军脸上。
“我们需要跳过这些过渡技术,”万里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石破天惊的力量,“直接上……‘场致共振聚变’。”
“场致共振聚变?”动力负责人赵伟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脸上写满了茫然,“这是什么原理?学术界从未……”
“原理很简单。”万里打断他,走向旁边的全息建模台。手指轻点,一个复杂的多维力场模型瞬间构建完成。核心是一个由超导线圈生成的、不断动态变化的复合磁场结构,其内部闪烁着代表氘氚等离子体的光点。
“我们不再追求用强大的磁场像‘笼子’一样蛮横地困住等离子体,或者用激光从外部暴力地将其‘压扁’。”万里一边操作,模型一边随之变化,“我们利用我设计的这个‘混沌场发生器’,在等离子体内部直接激发一种特定的时空涟漪——‘场致共振’。”
全息影像中,那变幻莫测的磁场仿佛拥有了生命,如同一位高明的按摩师,精准地“抚摸”着每一个等离子体粒子,引导它们自身的电磁场与外部力场产生完美的共振。
“看,当共振达成时……”万里放慢了演示速度。
只见影像中,那些原本躁动不安的等离子体光点,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仿佛列队的士兵。它们的运动轨迹从混乱的布朗运动,变成了高度协同的、围绕着一个无形核心的规律性振荡!在这种极致的秩序下,原子核之间的距离被强行拉近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
“不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万里的声音带着一种科学的美感,“在共振达到峰值的瞬间,利用超导矩阵提供的瞬时脉冲能量,进行‘催化点火’。”
嗡——!
模型中,代表能量的波纹以共振核心为原点,轰然爆发!一场完全受控的、持续而稳定的核聚变反应,如同被点燃的恒星内核,在力场的精确约束下,狂暴而温顺地燃烧起来!
直接利用物理法则的“共振”,撬开原子核的大门!
观察廊上,赵伟张大了嘴巴,眼睛几乎要瞪出眼眶。他是聚变领域的专家,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了!这完全颠覆了现有的所有聚变理论!这已不是改进,这是革命!
“理论……理论能量增益因子(Q值)预估是多少?”赵伟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变调。
“保守估计,稳态运行下,Q值大于50。”万里轻描淡写地报出一个数字。
“五……五十?!”赵伟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Q值达到1(盈亏平衡)都还是孜孜以求的目标!大于50?这已经不是汽车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差距,这是火柴和太阳的差距!
秦宇将军虽然对具体技术参数不甚了然,但从赵伟那近乎癫狂的反应和万里那平静却毋庸置疑的语气中,他明白,又一个神话即将诞生。
“工程实现难度?”秦宇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核心在于‘混沌场发生器’的制造和超导脉冲能量的精准控制。场发生器的核心材料,可以用我们刚研发的超导材料进行蚀刻改造。控制算法,我来编写。”万里快速回答道,“如果基地工业母机全力配合,加工核心部件大约需要48小时。系统总装和调试,24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