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鬼教据点带来的阴霾,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赵老五的伤势虽然暂时控制住,但“尸毒”的顽固远超想象,伤口愈合极其缓慢,人时昏时醒,身体极度虚弱。王猛和采药汉子们脸上再难见到往日的豪爽笑容,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虑和愤怒。
他们这些靠山吃饭的人,山林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如今,山里潜藏着如此邪恶的危险,如同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条毒蛇,让人寝食难安。王猛立刻派人回村报信,提醒所有猎户和采药人近期不要深入老鸦岭一带,并希望村长能想办法向镇上求援——尽管大家都知道,官府对百鬼教这类神出鬼没的邪教,往往力不从心。
二两的心情同样沉重。百鬼教的现身,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与危险。行医救人,不仅仅要面对疾病本身,还可能卷入更复杂的势力纷争和正邪对抗之中。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意识到,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性——不仅是医术,还包括应对危险的能力。
然而,眼下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帮助王猛他们这些采药人,在不可避免要进山的情况下,提高生存几率和自保能力。赵老五的遭遇表明,一旦被邪物或邪法所伤,后果极其严重。必须未雨绸缪。
这天下午,二两正在查看赵老五的伤势,王猛走了过来,眉头紧锁:“二两兄弟,老五这伤……唉!兄弟们心里都怕啊。以后进山,万一再碰上那些鬼东西,总不能束手待毙吧?你可有什么法子,能让咱们多点防备?”
二两抬起头,看着王猛和他身后几个同样面带忧色的汉子,心中一动。这正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放下手中的药碗,沉吟片刻,说道:“王大哥,直接对抗邪祟,我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但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入手——加强自身的防护和救治能力。”
他拿起旁边采药人常用的、一种用来简单处理割伤和擦伤的草药糊糊。那是由几种常见的止血草(如小蓟、地榆等)捣烂混合而成,效果很一般,只能起到最基础的止血作用,对于稍微深一点的伤口或者预防感染,几乎无能为力。采药人在山里受伤是家常便饭,很多小伤就是因为处理不当,导致感染化脓,甚至落下残疾或丢掉性命。
“比如这金疮药,”二两指着那团黑绿色的药糊,“效果太差。如果能加以改进,让伤口好得更快,更能抵抗‘毒邪’入侵,那么即便受伤,活下来的机会也会大很多。”
王猛眼睛一亮:“改进金疮药?二两兄弟,你有办法?”
“可以试试。”二两点点头。优化金疮药,这正是他的专业领域所能发挥作用的方面。他现代的药理学知识和《医典》中的草药精华相结合,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效果远超当前水平的外伤药。
说干就干。二两让王猛召集所有采药人,将他们平时用于外伤的草药都拿出来,并详细询问每种草药的使用经验和效果。然后,他结合《医典》中的药性记载和自己现代药理学的知识,开始进行分析和配伍试验。
他首先筛选出几种核心药材:
? 三七(田七):这是《医典》和现代医学共同推崇的“金疮要药”,具有极强的止血、散瘀、消肿、定痛作用。其有效成分三七皂苷能促进凝血,抗炎,促进组织修复。幸好,附近山里有野生三七,虽然不多,但王猛他们认识。
?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现代研究表明白及胶质能形成保护膜,促进创面愈合。
?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含有鞣质,能收缩血管止血。
? 小蓟(刺儿菜):民间常用止血草,凉血止血。
?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现代药理证实其有广谱抗菌作用,对于预防伤口感染极为重要!
? 冰片(或薄荷脑替代):清热解毒,止痛。能带来清凉感,缓解疼痛,也有轻微抗菌作用。
接下来是关键步骤——优化配伍和制作工艺。
1. 精确配比:二两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抓取草药捣烂,而是根据《医典》的“君臣佐使”理论和各草药的有效成分浓度,初步确定了一个优化配比:以三七为君药(主药),用量最大;白及、地榆为臣药(辅助主药加强止血生肌);小蓟、蒲公英为佐药(清热解毒,防治感染);冰片(用薄荷叶提取汁液代替)为使药(引药直达病所,兼止痛)。
2. 改进炮制:他指导采药人将采来的草药仔细清洗、晾晒(或低温烘干),去除杂质和部分水分,以便有效成分浓缩。特别是三七,他要求尽量研磨成细粉,增加接触面积,利于吸收。
3. 无菌观念:他强烈要求,制作药粉和敷药前,必须用煮沸的水清洗双手和工具(尽可能做到),捣药的石臼和木杵也要保持清洁。这是防止二次感染的关键!
4. 添加“抗菌”成分:二两特别强调了加入蒲公英的重要性。他向王猛等人解释(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这蒲公英好比天然的‘消毒水’,能杀死伤口里看不见的‘小虫子’(细菌),防止伤口化脓。” 这个形象的比喻让采药人们恍然大悟,深刻理解了预防感染的意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