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与打印机工作的轻微 “嗡鸣” 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球队备战期特有的紧张氛围。长条形的会议桌旁,小陈站在投影幕布前,手中握着激光笔,光束在布满数据图表的幕布上不断移动,将三位替补队员的体能测试结果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小张的体能储备率 85%,今早的耐力测试表现不错,12 分钟跑成绩比上周提升了 300 米,乳酸阈值也稳定在 4.2mmol/L 的优秀区间。” 小陈的声音清晰而沉稳,目光扫过桌旁的教练组成员,最后落在主分析师林砚身上,“但心率恢复速度比上周慢了 10%,测试后 1 分钟心率仅下降 28 次 / 分,低于球队平均的 35 次 / 分标准,这可能会影响他在高强度对抗后的快速回防能力。”
林砚坐在会议桌的主位,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小张的体能数据曲线。他微微颔首,右手握着鼠标,不断放大屏幕上的心率恢复图表,左手则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关键数据。“还有其他细节吗?比如他在耐力测试中的心率波动情况。” 林砚的声音冷静而专业,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屏幕。
小陈立刻调出小张的实时心率监测图:“您看,他在前 8 分钟的心率基本稳定在最大心率的 75% 左右,符合耐力训练的强度要求,但最后 4 分钟冲刺阶段,心率骤升至最大心率的 92%,且回落速度明显放缓。医疗组推测,可能是上周的腿部肌肉拉伤尚未完全恢复,导致身体代偿性消耗增加,影响了心率调节效率。”
林砚闻言,眉头微蹙,在笔记本上重重圈出 “腿部拉伤” 几个字。他抬头看向医疗组组长:“小张的拉伤恢复进度如何?是否有必要调整训练强度?”
“目前恢复情况良好,肌骨超声显示肌肉纤维愈合率已达 90%,但仍存在轻微炎症反应。” 医疗组组长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我们建议暂时避免高强度爆发力训练,但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可以正常进行,重点加强核心稳定性和柔韧性训练,辅助恢复。”
林砚点点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起来,数据面板上立刻弹出小张的个性化调整方案:“赛前增加 5 分钟间歇跑训练,采用‘30 秒冲刺 + 1 分钟慢跑’的模式,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80%-85%,提升心率调节能力;同时,每天增加 10 分钟的腿部动态拉伸,配合超声波理疗,加速炎症消退。” 他一边输入,一边解释,“间歇跑能模拟比赛中的攻防转换节奏,帮助他适应心率的快速波动,而动态拉伸则能增强肌肉的弹性,减少代偿性消耗。”
会议继续进行,小陈的语速越来越快,激光笔的光束落在小刘的数据图表上:“小刘的核心力量测试达标,平板支撑成绩维持在 3 分 15 秒,侧桥左右侧均能保持 1 分 20 秒,符合中场球员的核心稳定性要求。” 他顿了顿,调出肌肉疲劳度监测报告,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肌肉疲劳度 62%,处于黄色预警区间,其中腰腹肌肉的疲劳指数最高,达到 68%,这可能与他近期频繁参与定位球防守训练有关 —— 他在训练中需要反复起跳争顶,腰腹肌肉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
林砚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小刘的肌肉疲劳分布图上,屏幕上腰腹区域呈现出醒目的橙黄色。他快速切换到小刘的训练日志,发现过去一周,小刘参与定位球防守训练的时长达到 12 小时,远超其他队员的 8 小时平均水平。“定位球训练是关键,但不能以牺牲体能储备为代价。” 林砚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球队的训练安排表,“接下来三天,减少小刘的定位球专项训练时长,每天控制在 1 小时以内,同时调整训练内容,增加腰腹肌肉的主动恢复训练。”
他在数据面板上给小刘标注:“重点放松腰腹肌肉,每天加做 15 分钟筋膜放松,采用泡沫轴滚动 + 静态拉伸的组合,先通过泡沫轴放松腰腹深层肌肉,再进行‘猫式伸展’‘婴儿式’等静态拉伸,每个动作保持 30 秒,避免中场拼抢时出现痉挛。” 林砚抬头看向体能教练,“此外,在队内对抗赛中,安排他担任防守型中场,减少不必要的前插进攻,降低腰腹肌肉的负荷。”
体能教练立刻点头记录:“明白,我们会调整对抗赛的阵容安排,同时在训练中增加腰腹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耐力,减少疲劳积累。”
最后,小陈的激光笔落在小周的数据图表上,语气终于缓和下来:“小周的各项数据都很稳定,体能储备率 88%,高于球队平均的 82%;耐力测试成绩提升 200 米,心率恢复速度保持在 38 次 / 分,肌肉疲劳度仅 45%,处于绿色安全区间。” 他调出小周的技术统计数据,“在过去三场热身赛中,他的场均跑动距离达到 10.2 公里,防守拦截成功率 72%,传球成功率 89%,表现非常全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