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将光影切割成细碎的条状,落在林砚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完成 “日常防护” 模块的录入后,林砚靠在办公椅上,轻轻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键盘旁的绿植叶片上还沾着清晨的水珠,随着他起身的动作,偶尔晃落下一滴,滴在桌面的记事本上,晕开一小片浅浅的水渍。
他端起桌角早已凉透的水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杯身缓缓滑落,在桌面上留下一道细长的水痕。水杯是赵磊去年送他的,杯身上印着一只卡通门将的形象,举着双手做出扑救的动作,模样憨态可掬。林砚喝了一口凉水,冰凉的触感顺着喉咙滑下,瞬间驱散了几分疲惫。他低头看了看杯身上的卡通门将,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 —— 赵磊这孩子,对门将这个位置的热爱,总是能通过这些小细节传递出来。
放下水杯,林砚重新坐直身体,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接下来要整理的 “专项训练” 模块,是整个眼部训练计划的核心部分,关乎赵磊能否在门将位置上更好地发挥实力,他丝毫不敢懈怠。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调出字体颜色设置界面,当红色选项跳出来时,林砚的眼神变得格外坚定。红色,是赛场上最醒目的颜色,代表着热情与专注,他希望用这种颜色凸显专项训练的重要性,更希望赵磊看到这些红色的文字时,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期许,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次训练中。
光标在文档中闪烁,林砚深吸一口气,开始输入 “二、专项训练” 作为一级标题。红色的字体在白色的文档背景上格外醒目,仿佛一团小小的火焰,点燃了整个页面的活力。他停顿了片刻,手指在鼠标上轻轻滑动,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赵磊在训练场上的画面 —— 有时候,赵磊会因为没能及时捕捉到球的轨迹而错过扑救时机;有时候,在与队友配合时,会因为视线判断不准而出现失误。这些画面让林砚更加确定,将专项训练分为 “眼部功能基础训练” 和 “眼部与门将技术结合训练” 两部分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先打好眼部功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将眼部能力与门将技术融合,提升整体竞技水平。
确定好二级标题后,林砚的目光聚焦在 “眼部功能基础训练” 上。这一部分是关键中的关键,每一个训练动作的具体步骤、时间和频率都不能有丝毫马虎。他点开文档中的表格,开始逐一填写内容。首先是 “眼球追踪训练”,这是提升眼部跟随能力的基础训练,对于门将来说,能否快速、准确地追踪球的飞行轨迹,直接影响到扑救的成功率。
林砚在表格中认真写下 “每日早晚各 1 次,每次 5 分钟” 的训练频率。之所以选择早晚各一次,是因为早上训练可以帮助赵磊快速唤醒眼部机能,为一天的训练做好准备;而晚上训练则能在一天的高强度训练后,通过温和的眼部运动放松眼部肌肉,缓解疲劳。他又仔细斟酌了片刻,在频率后面补充道:“可根据当日训练强度适当调整,若训练量较大,晚间可延长 1-2 分钟放松时间。” 他知道,赵磊训练起来总是很拼命,常常会忽略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这样的补充,是希望能提醒赵磊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眼部损伤。
接下来是训练动作的具体步骤。林砚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精准地记录下 “手持笔或手指,在眼前 30-40 厘米处,缓慢进行左右、上下、顺时针、逆时针移动,移动速度保持每秒 5-10 厘米”。这个距离和速度是他经过多次研究和实践得出的最佳参数 ——30-40 厘米的距离,能让眼球在舒适的范围内运动,避免因距离过近或过远导致眼部肌肉紧张;而每秒 5-10 厘米的移动速度,则既能保证眼球有足够的时间跟随目标,又能达到训练眼部反应速度的效果。
写到这里,林砚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想起上次观看赵磊训练时,发现赵磊在进行类似的追踪训练时,总会不自觉地转动头部,试图通过头部的移动来辅助眼球追踪目标。这样的习惯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在赛场上还可能导致判断延迟,错过最佳扑救时机。想到这里,林砚立刻在步骤后面加上 “过程中头部保持不动,专注于目标物体,避免视线游离” 的要求,甚至还特意用加粗的红色字体标注出来,希望能引起赵磊的重视。
为了让赵磊更好地理解这个要求的重要性,林砚还在备注栏里详细解释道:“头部固定能强制锻炼眼球独立运动能力,增强眼部肌肉的控制度。在赛场上,门将需要快速观察全场情况,若依赖头部转动辅助视线,会增加反应时间,可能错过关键球的扑救。可对着镜子训练,观察自身头部是否保持稳定。” 他觉得,仅仅提出要求是不够的,还要让赵磊明白背后的原理和意义,这样赵磊才能更自觉地遵守训练要求,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