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视频里张远诚恳的样子,林砚的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知道,张远之所以在赛后疯狂加练,正是因为这场比赛的失利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他想用加倍的努力来弥补比赛中的遗憾,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份责任感和上进心难能可贵,可他却选错了方式,用盲目加练的方式透支身体,反而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
“他太急于证明自己了,” 林砚关掉视频,靠在椅背上,缓缓说道,“这场比赛的失利让他陷入了误区,以为只要增加训练量,就能快速提升能力。但他不知道,过度训练不仅会影响体能和反应速度,还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反而会让他在赛场上的表现越来越糟。”
小陈认同地点点头:“那我们得赶紧帮他调整过来,不然以他现在的状态,接下来的比赛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
林砚拿起桌上的调整方案,认真地修改起来:“我会在方案里加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内容,帮他缓解比赛失利带来的压力,让他明白科学训练比盲目加练更有效。同时,我会和教练沟通,在接下来的训练中,给张远安排更多技术专项练习,帮助他逐步恢复状态,找回自信。”
阳光在报表的字迹上跳动,林砚伸手将散落的几页技术分析报告归拢整齐,指尖划过 “核心力量评估”“有氧耐力测试” 等标题时,眼神愈发专注。他起身走到窗边,将窗帘拉开些许,让更多阳光涌入办公室,照亮屏幕上张远在赛场上冲刺的画面 —— 画面里的张远弓着身子,双臂快速摆动,双腿蹬地的力度十足,可在接近禁区准备传球时,身体却出现了细微的晃动,最终导致传球偏出。
“但右后卫的助攻效率,从来不是靠堆训练时长就能提升的。” 林砚转过身,重新坐回电脑前,调出张远最新的技术分析报告,文件加载的瞬间,他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是在梳理思路,“很多球员都会陷入误区,觉得训练量越大,能力提升就越快,尤其是在比赛失利后,更容易用盲目加练来寻求心理安慰。”
小陈凑到屏幕前,看着报告里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表,有些疑惑地问道:“那您说张远的问题出在冲刺后的传球稳定性,这和核心力量、有氧耐力有什么关系呢?”
林砚指着报告中 “核心肌群激活度测试” 的数据曲线,耐心解释道:“你看,右后卫在边路冲刺后传球,需要核心肌群快速稳定身体重心。张远的腰腹、背肌等核心肌群激活度只有 72%,低于职业球员 80% 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他在高速运动中突然减速传球时,核心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身体容易出现失衡,进而导致传球动作变形。”
他点开一段张远训练时的传球视频,慢放画面:张远完成冲刺后,双脚刚一落地,上半身就不自觉地向前倾斜,手臂摆动的幅度也比标准动作大了许多,最终足球的落点与预期位置偏差了近半米。“你仔细看他的腰部,在传球瞬间没有保持稳定的紧绷状态,反而出现了轻微的扭转,这就是核心力量不足的典型表现。”
小陈恍然大悟,又指着报告中的 “有氧耐力指标” 问道:“那有氧耐力失衡又是怎么影响传球的呢?”
“有氧耐力是维持高强度运动后动作稳定性的基础。” 林砚调出张远的心率监测数据,“他在常规训练中的有氧心率区间(最大心率的 60%-75%)停留时间只有 2.1 小时,而球队平均水平是 2.8 小时。这意味着他的身体在长时间运动后,无法及时通过有氧代谢清除乳酸,导致肌肉疲劳加速。”
他进一步解释:“右后卫的助攻需要反复进行冲刺、折返跑,对有氧耐力的要求很高。张远在比赛中之所以会出现传球力度失控,就是因为有氧耐力不足,导致肌肉在多次冲刺后提前进入疲劳状态,无法精准控制传球时的发力大小和方向。”
说到这里,林砚特意调出张远加练攻防转换跑的训练数据:“他加练的攻防转换跑以无氧运动为主,每次训练的心率都维持在最大心率的 85% 以上,这种高强度训练会让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乳酸。而他在完成球队常规训练后,身体已经处于疲劳状态,再进行无氧加练,不仅无法提升能力,反而会加剧肌肉微损伤,延长恢复时间。”
他打开一个动态肌肉疲劳模拟图,画面中红色区域代表疲劳肌肉:“你看,经过常规训练后,张远的腿部、核心肌肉已经出现轻微疲劳,呈现浅红色;而在无氧加练后,这些区域迅速变成深红色,甚至蔓延到臀部和背部肌肉。肌肉疲劳会直接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精度,让他在传球时无法准确调动相关肌群,陷入‘越练越差’的恶性循环。”
小陈看着模拟图,不禁皱起眉头:“那这么说,张远之前的加练不仅没效果,还起了反作用?”
“没错。” 林砚点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他的积极性值得肯定,但方向错了。如果他能把加练的时间用来针对性提升核心力量,比如进行平板支撑、侧桥等训练,同时增加有氧耐力练习,比如长距离慢跑、间歇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球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助攻效率自然会提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