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份计划才算真正完整了。” 林砚伸了个懒腰,语气里带着轻松,“之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加上家属沟通,终于把所有环节都补上了。只要李涛能认真执行,家人再配合,他的恢复肯定没问题。”
小陈合上笔记本,用力点头:“是啊,之前只关注训练本身,没想到家庭支持这么重要。现在想通了,感觉心里更有底了。明天跟李涛沟通的时候,也能把这些细节都跟他说清楚,让他知道我们做了这么多准备,他也能更安心。”
监测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屏幕上李涛的画面还停留在那里,但此刻,这个画面不再只是单纯的 “问题记录”,而是变成了 “康复起点” 的标志。林砚和小陈收拾好桌面,关掉仪器,缓缓走出监测室。夜色中,两人的脚步声格外清晰,每一步都带着笃定 —— 他们知道,这份精心打磨的计划,终将帮助李涛一步步摆脱困境,重新站在训练场上,绽放属于他的光芒。
林砚眼前一亮,对小陈的这个想法赞不绝口:“这个主意非常好!运动员的康复不仅仅需要我们专业的训练和治疗,还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配合。跟他的家人沟通一下,让他们了解李涛目前的情况,提醒他们多注意李涛的饮食营养和睡眠质量,对他的康复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记得跟他的家人沟通时,语气要温和,把情况说清楚,让他们不要过于担心。”
“好的,林哥,我一定会办好的。” 小陈信心满满地说道,然后拿着笔记本和整理好的方案,再次走出了办公室,准备去跟李涛的家人沟通。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宁静,林砚重新打开李涛的训练视频,一遍又一遍地仔细观察着他的每一个动作,试图从中发现更多被忽略的细节。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办公室,落在屏幕上,将李涛的身影映照得更加清晰。林砚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与认真,他知道,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李涛的康复进程,他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他拿起桌上的水杯,又喝了一口水,心中默默想着:李涛,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能重新回到赛场上,绽放属于你的光芒。窗外的训练场上,运动员们的呐喊声依旧响亮,那声音像是一种激励,让林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他对李涛的康复充满了期待。
“我去调取他最近一周的训练视频。” 小陈立刻起身,快步走向隔壁的视频分析室。那里的服务器储存着所有运动员的训练影像,从多角度记录着每一个动作细节。林砚则打开了李涛的心率变异性(HRV)监测数据,屏幕上的波形依旧杂乱,高频成分占比仅为 28%—— 远低于运动员正常恢复状态下的 40%,这意味着李涛的自主神经系统已经出现失衡,交感神经持续亢奋,副交感神经无法正常发挥恢复功能。
十分钟后,小陈抱着平板电脑回来,脸上带着凝重:“林老师,您看上周二的对抗训练,他的折返速度还能稳定在 3.2 秒 / 10 米,可昨天已经降到 3.7 秒了,短短五天下降了 15%。而且他的步频也从 180 步 / 分钟降到了 165 步 / 分钟,明显是在刻意放慢节奏节省体力。”
林砚接过平板电脑,将两天的视频分屏对比。左侧上周二的李涛身姿矫健,转身时重心稳定,步幅均匀有力;右侧昨天的李涛则显得有些笨拙,转身时身体摇晃,步幅忽大忽小,连摆臂的幅度都小了许多。“不只是速度降了,动作模式也变了。” 林砚的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条直线,“你看他的躯干角度,上周二是前倾 15 度,昨天已经变成前倾 20 度,这是为了减轻腿部负担做出的代偿动作,长期下去会导致腰椎压力过大。”
他突然想起三天前的体能测试,李涛的 30 米冲刺成绩比上月下降了 0.18 秒,当时教练以为是状态波动,没太在意。现在串联起数据、视频和小陈的观察,林砚意识到,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 李涛的疲劳已经从肌肉层蔓延到神经层,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引发应力性骨折或肌腱炎。
“走,我们去训练场看看他的恢复情况。” 林砚抓起外套,快步走向门外。清晨的阳光已经有些刺眼,训练场的塑胶地面泛着热气,运动员们正在进行拉伸训练。李涛站在队伍末尾,动作有些敷衍,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喘气,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在下巴处汇成水珠滴落。
“李涛,过来一下。” 林砚喊道。李涛抬起头,看到林砚严肃的表情,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赶紧小跑过来:“林老师,有事吗?” 林砚握住他的手腕,感受着脉搏的跳动 —— 频率偏快,且节律有些不齐。“昨天晚上睡得怎么样?”“还行…… 就是有点睡不着,翻来覆去的。” 李涛的声音有些含糊,眼神不自觉地躲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