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办公室时,夕阳已经西斜,透过窗户洒在屏幕上,给那些冰冷的数据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小陈坐在电脑前,正在整理张远的新训练计划,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林砚端起早已凉透的茶水,却觉得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刚入行时,前辈对他说的话:“运动康复师就像走钢丝的人,一边是运动员的梦想,一边是他们的健康,稍微偏一点都不行。” 这十二年里,他见过太多因伤病退役的遗憾,也见证过太多通过科学康复重返巅峰的奇迹。每一次调整训练计划,每一次解读数据,都是在这场平衡的博弈中寻找最优解。
小陈突然指着屏幕喊道:“林老师,你看!这是张远上周的睡眠监测数据,深度睡眠只有两个小时,难怪恢复得慢。” 林砚凑过去一看,果然,睡眠曲线在深夜有多次波动,显然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导致失眠。“看来除了身体调理,还得做心理疏导。” 林砚若有所思,“明天我约心理医生过来一趟。”
夜深了,训练场上的喧嚣渐渐平息,只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林砚坐在电脑前,重新梳理着张远的所有数据,从体能测试到心理评估,从饮食记录到睡眠监测,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屏幕上的曲线在他眼中渐渐变成了琴弦,而那些数据则是跳动的音符,他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让这把 “小提琴” 重新奏响最和谐的旋律。
小陈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林老师,该休息了,明天还要早起看张远的恢复训练呢。” 林砚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窗外的月光:“你先去睡吧,我再看看这些数据。” 他知道,作为一名 “调音师”,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容不得半点马虎。
月光像被揉碎的银箔,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洒在办公桌上,在密密麻麻的数据报表上投下细长的光影。林砚的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刚完成张远的恢复方案初稿,屏幕右下角的时间已经悄然跳到了凌晨一点。他的侧脸在屏幕蓝光与月光的交织下显得格外沉静,鼻梁上的眼镜片反射着数据曲线的残影,连眼角的细纹里都藏着专注 —— 这是他十二年运动康复师生涯里,无数个深夜中的寻常一幕。
办公桌上的白瓷茶杯还冒着袅袅热气,是小陈临走时特意续的热水。林砚拿起茶杯,杯壁的温热顺着指尖蔓延到掌心,驱散了指尖因长时间敲击键盘带来的凉意,却没能完全驱散眼底的疲惫。他轻轻转动茶杯,目光落在屏幕左侧那个闪烁的红色指示灯上 —— 那是张远的身体状态预警信号,从昨天下午训练结束后就一直亮着,像一颗悬在他心头的警示灯。
“哪有那么快,乳酸堆积的代谢需要时间,身体机能的恢复更是急不得。”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轻声呢喃,像是在回应小陈临走时的疑问,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指尖在鼠标上轻轻一点,屏幕上的红色预警界面瞬间切换,右侧弹出一个新的数据模块,代表右后卫李涛的黄色指示灯正有节奏地闪烁着,与张远的红色预警形成刺眼的呼应。
“你看李涛的情况,和张远类似,都是乳酸清除出了问题。” 林砚的指尖在两个数据模块间滑动,将两人的乳酸代谢曲线叠加在一起。屏幕上立刻出现两条纠缠的曲线:张远的曲线像陡峭的山峰,在训练后两小时达到峰值,随后的下降斜率异常平缓,十二个小时过去仍未回归正常基线;李涛的曲线则是连绵的丘陵,峰值虽低于张远,却呈现出反复波动的趋势,每隔三小时就会有一次微小的回升。
林砚皱起眉头,伸手从抽屉里取出两个蓝色档案夹,分别标着 “张远 - 短跑” 和 “李涛 - 足球” 的字样。档案夹的边缘已经被反复翻阅磨得有些毛糙,里面整齐码放着两人的训练日志、体检报告和康复记录。他先翻开张远的档案,最新一页的训练记录上用红笔标注着 “负重冲刺 ×8 组,每组 100 米,间歇 2 分钟”,旁边贴着昨天的血乳酸检测单,数值赫然显示为 12.8mmol/L—— 远超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正常范围的 8mmol/L。
“典型的急性乳酸堆积。” 林砚的指尖划过检测单上的数值,脑海里浮现出昨天训练场上的场景。张远为了突破十秒大关,主动要求增加训练强度,原本的 6 组负重冲刺硬是加到了 8 组,间歇时间还比规定缩短了半分钟。训练结束时,他扶着栏杆大口喘气,脸色苍白得像纸,林砚当时就察觉到不对劲,立刻安排了血检,结果果然印证了担忧。
他又翻开李涛的档案,里面的训练记录则复杂得多。作为足球运动员,李涛的训练内容涵盖了耐力跑、折返跑、对抗训练等多个项目,昨天更是经历了全天三练:清晨 6 点的耐力跑、上午的战术对抗、下午的专项技术训练。他的血乳酸峰值出现在下午训练结束后,达到 9.2mmol/L,虽然低于张远,却在夜间出现了三次反常回升,最新一次检测已经是凌晨零点,数值仍有 5.1mmol/L。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