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在禁区里头球破门的瞬间,孩子尖叫着扑进赵磊怀里。赵磊抱着他往起跳,沙发被压得 “咯吱” 响,怀里的小身子烫得像团火。林砚看着他们叠在一起的影子,忽然想起自己的父亲 —— 那个总说 “踢球没用” 的老会计,临终前却从枕头下摸出张泛黄的球票,是他年轻时看的第一场比赛,票根上写着 “儿子说踢得好”。
林砚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的运动参数像张细密的网,把足球的轨迹框在绿色的坐标系里。12.7 弧度 / 秒的旋转角速度被红线标出来,像条被驯服的蛇,沿着预测的抛物线游走;0.3 米的落点误差用虚线标出,恰好落在门将扑救的盲区。数据不会说谎,68% 的破门概率像道数学题的标准答案,清晰得不容置疑。
可他的目光越过屏幕,落在电视里庆祝进球的林风身上。那球员正捂着前额跑向角旗区,动作里藏着个细微的停顿 —— 是下意识地摸了摸额头,像在确认什么。林砚忽然想起上周偶然看到的访谈,林风说自己小时候总怕头球,父亲就在雨里把足球泡得沉甸甸的,一遍遍教他:“用前额骨撞,那地方最硬,撞得疼了才记得住。”
数据库里没有这条记录。算法能算出球的旋转、风速的影响、门将的反应时间,却算不出雨里父亲的声音有多沉,算不出球员额头上那层薄薄的茧,是多少个雨天撞出来的勋章。林砚忽然觉得,自己构建的模型像个精致的牢笼,把最珍贵的变量关在了外面。
“你知道吗?” 赵磊抱着孩子凑过来,孩子的脚丫还在他胳膊上蹭,“我跟老陈当年练头球,他爸就站在雨里扔球,说‘顶不进就不准回家’。” 他指着电视里的林风,“这动作跟老陈一模一样,都是先低头蓄力,再猛地抬起来 —— 像头犟牛。”
林砚的指尖停在 “68%” 的数字上,那串冰冷的字符突然开始发烫。他想起自己做的第一套预测模型,精准度高达 89%,却算错了场友谊赛 —— 那支本该输球的弱旅,因为队长要退役,全队拼到加时赛,硬生生赢了卫冕冠军。当时的他只当是数据异常,此刻才懂,有些 “异常”,原是藏在数字背后的人心,是算法啃不动的骨头。
电视里的回放镜头给了林风特写,他额角的头发被雨水粘在皮肤上,露出块浅褐色的疤痕。林砚放大画面,那疤痕的形状像颗歪歪扭扭的星星 —— 和访谈里说的 “第一次成功顶进父亲扔的球,撞在门柱上留的印” 完美重合。数据库的光标还在闪烁,可他忽然不想再调任何参数了。
“模型没算错概率,” 林砚关掉屏幕,声音里带着点自己都没察觉的柔软,“但它漏算了点东西。” 比如父亲的声音在雨里的回响,比如额头上的疤痕与足球的温度,比如每个球员跳起来时,藏在动作里的、对某个人的回应。
孩子在赵磊怀里睡着了,小手还攥着充气足球,指缝里漏出均匀的呼吸。赵磊轻轻把他放在沙发上,扯过毯子盖在孩子光脚丫上。窗外的雨小了些,打在玻璃上的声音像在哼首温柔的歌。
赵磊展开那张皱巴巴的画纸时,纸角的褶皱里还嵌着点泥土,想来是被他揣在裤兜带进带出蹭的。蜡笔的颜色被雨水洇得发沉,绿色的球场边缘晕成了模糊的蓝,两个举着球的小人却依旧扎眼 —— 一个涂成红色,球衣上歪歪扭扭写着 “8”,另一个是黄色,肚子画得圆滚滚的,像老陈透析后浮肿的模样。最妙的是背景里的红太阳,右下角被水浸得发暗,反倒像团正在燃烧的炭火,把两个小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他说黄色那个是老陈叔叔,” 赵磊的指尖在黄色小人的圆肚子上轻轻点了点,蜡笔的粉末沾在指腹上,像层细沙,“还非要用金色笔给太阳描边,说‘赢球的日子,太阳都该闪金光’。” 他忽然低头笑了笑,喉结滚了滚,把到了嘴边的哽咽咽了回去,“昨天画完就下雨了,他抱着画跑出去说要给老陈叔叔送喜报,结果被淋成了落汤鸡。”
林砚凑近了看,发现红色小人的球衣背后,用铅笔歪歪扭扭补了个 “陈” 字,笔画被雨水泡得发涨,像护腿板上晕开的字迹。他忽然想起自己模型里的千万组数据,有球员的跑动距离、传球成功率、天气对草坪的摩擦系数,却从来没有一个参数能定义 “念想的温度”—— 它不像角速度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也不像落点误差能用米来衡量,可此刻看着那张被雨水晕染的画,他忽然觉得这温度比任何数据都更灼人。
“老陈以前总说,小孩的眼睛能看见大人看不到的东西。” 赵磊把画纸举到窗边,让光透过来,两个小人的轮廓在逆光里泛着毛茸茸的边,“他住院时,我儿子天天去给他讲球,说‘8 号叔叔今天又进球了,跟你当年一样厉害’。老陈就笑,笑着笑着管子里的血就回流了,护士骂他也不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