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昊将目光投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南部地区,决定亲自下去调研,为这片沉寂的土地寻找破局的钥匙。他没有事先通知具体行程,只带着秘书小李和省政府研究室的两位年轻干部,乘坐一辆普通商务车,悄然南行。
南部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他们第一站来到了最偏远的南平县。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沿途可以看到不少荒废的梯田和留守的老人、儿童,显得有些萧索。
在南平县一个名为云雾村的深度贫困村,齐昊走访了几户村民。村民住的还是土坯房,家里除了简单的农具和为数不多的粮食,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家当。一位七十多岁的王老汉拉着齐昊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盼:“领导,我们这里山好水好,就是没啥来钱的路子啊。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我们这些老骨头守着……”
村支书是个黝黑干瘦的中年人,他汇报情况时,语气带着无奈:“村里也想过发展产业,搞过养殖,种过果树,但不是技术不行就是销路不畅,最后都失败了。现在主要是靠年轻人寄点钱回来,和那点微薄的种粮补贴。”
齐昊心情沉重。他走进村里的教学点,几间破旧的平房,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由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轮流上课。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和简陋的学习环境,齐昊的眼眶有些湿润。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齐昊对随行的县领导严肃地说,“教学点的条件必须尽快改善,师资要配强。这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也关系到这个地方有没有希望!”
当晚,齐昊住在乡政府的简陋招待所里,连夜与县、乡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他没有指责,而是引导大家思考:“我们这里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外面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到山里野生菌菇品质很好,有人说起山泉水甘甜清冽,还有人提到村里有几位老人会编织很漂亮的竹器……
齐昊听着,心中渐渐有了思路。他指示随行的研究室干部,帮助县里梳理这些零散的优势资源,并联系省里的农业科技专家、电商平台和设计团队,看看能否将这些“土特产”打造成有市场价值的商品。
离开南平县,齐昊又走访了南部其他几个县市。他发现,南部地区普遍存在类似问题:生态良好但开发不足,农产品有特色但不成规模,劳动力丰富但技能单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有效整合。
回到金州,齐昊立刻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支持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他将在南平县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其他县市座谈了解到的情况,向与会人员做了生动而深刻的介绍。
“南部地区不是包袱,而是宝藏,是西山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齐昊动情地说,“但开发这个宝藏,不能沿用传统的老路,必须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的新路!”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省政府很快出台了《关于支持南部地区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没有提出宏大的工业目标,而是聚焦于“特色农业提升”、“乡村旅游培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务实领域,并明确了省级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
为了确保政策落地,齐昊亲自点将,由那位曾在水安市转型中表现出色的副省长牵头,成立南部发展工作专班,对口联系指导南部各市。同时,他要求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文旅厅等部门,派出技术骨干,组成“专家服务团”,常年下沉到南部县乡,提供“点对点”的技术和市场服务。
政策的春雨悄然洒向南部的山山水水。南平县在省里专家和电商平台的帮助下,注册了“云雾山珍”品牌,对野生菌菇进行标准化采集、加工和包装,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价格翻了好几倍。那条清澈的山泉也被检测出富含多种矿物质,引入了省内外知名的饮用水企业投资建厂。几位会竹编的老人,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编出的工艺品在网上成了抢手货,还带动了村里其他妇女学习。
其他南部县市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大力发展有机茶园,有的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有的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南部地区长期沉寂的局面开始被打破,涌动起发展的活力。
然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宏大叙事背后,权力的细微调整和人际的复杂博弈从未停止。组织部长孙丽梅对齐昊在南部大刀阔斧的推进,表面上积极配合,但在一些关键岗位的人选安排上,依然试图施加影响。
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丽城市的市委书记到了退休年龄,新的书记人选成为焦点。孙丽梅倾向于推荐一位在省直机关任职多年、资历老练但开拓精神稍显不足的干部。而齐昊和专班负责人则看好在南平县表现突出、敢于创新且熟悉基层的县委书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