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冬的河阳县,空气中已经带着凛冽的寒意。林枫坐在办公室里,仔细阅读着刚刚下发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全文。这份厚厚的文件,将决定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
林县长,这是刚收到的急件。周秘书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少有的焦虑,省外贸厅的通报,下个月起将逐步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配额限制。
林枫接过文件快速浏览,眉头渐渐皱起。这对河阳县的纺织企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通知经贸局、开发区管委会,一小时后开会。林枫放下文件,另外,请红旗纺织厂的杨厂长也参加。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经贸局长首先汇报:根据我们的初步研判,入世后纺织品的关税壁垒将大幅降低,这对我们县的纺织产业是重大利好。但是......
但是国际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开发区赵主任接过话,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更低。
这时,红旗纺织厂的杨厂长激动地站起来:林县长,这是个好机会啊!我们厂的产品质量不比国外的差,就是苦于没有出口渠道。现在门槛降低了,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杨厂长,您先别急。林枫示意他坐下,机会确实来了,但我们要做好准备。我问几个问题:咱们厂的产品通过ISO9000认证了吗?有懂外贸英语的业务员吗?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吗?
一连串的问题让杨厂长愣住了:这个......认证正在办,业务员......我们可以培养。
林枫转向经贸局长: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中,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有多少?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有多少?
这个......经贸局长翻看手中的资料,通过认证的不到20%,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更少,主要是通过外贸公司代理。
会议结束后,林枫独自在办公室沉思。入世在即,但河阳县的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他拿起电话,拨给了在省社科院的老朋友。
清云,关于入世后的县域经济应对,你们研究院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
电话那头的沈清云很快回应:我们刚完成一个课题。简单来说,县域经济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质量标准接轨,二是人才培养,三是产业集群培育。我这边有些资料,可以给你参考。
三天后,林枫带着一份《河阳县应对入世挑战行动计划》来到刘书记办公室。
刘书记,这是我的一些初步想法。林枫将计划书放在桌上,我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国际规则。
刘书记仔细翻阅着计划书,不时点头:思路很好。不过林枫啊,改革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国企这块,动作不能太大。
我明白。林枫点头,我打算分步走:首先是普及培训,让企业负责人了解WTO规则;其次是政策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国际认证;最后才是结构调整。
这个思路稳妥。刘书记表示赞同,你先在开发区搞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
得到书记支持后,林枫立即行动起来。他亲自带队走访了二十多家重点企业,详细了解企业在质量管理、外贸人才、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困难。
调研结果令人忧心:大多数企业负责人对WTO规则一知半解;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水平;懂外贸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
不能再等了。林枫在县长办公会上坚定地说,我们必须立即启动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他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
第一,成立县WTO事务服务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
第二,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国际认证给予50%的补贴;
第三,与省外贸学院合作,开办外贸人才培训班。
这些措施得到了大多数企业的积极响应,但也遇到了阻力。
一天晚上,林枫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是市里一位退休老领导的儿子打来的。对方在河阳县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的机械厂。
林县长,听说你们要强制企业搞什么国际认证?这不是增加企业负担吗?我们厂的产品在国内卖得好好的,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林枫耐心解释:张总,这不是强制,是鼓励。但我要提醒您,入世后外资企业很快就会进来,到时候您的产品还能不能卖得好,就要打问号了。
外资来了又怎样?我们价格便宜!
但如果人家的质量更好、技术更先进呢?林枫反问,未雨绸缪总比临时抱佛脚强。
挂了电话,林枫陷入沉思。他知道,改变观念比推行政策更难。
为了说服这些保守的企业家,林枫组织了一个特殊的考察团,带着十多位企业负责人前往已经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苏州工业园区。
在苏州的一家合资企业,河阳县的企业家们亲眼看到了什么是现代化管理:整洁的车间、先进的设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更让他们震撼的是,这家企业的一个订单,就相当于他们全年的产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