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水井的喜悦,如同最有效的兴奋剂,驱散了连日的疲惫和阴霾。整个沙枣坡营地都沉浸在一种近乎节日般的欢腾气氛中。
井水被一桶桶打上来,先是痛饮一番,甘甜清冽的滋味是那个浑浊的渗水点无法比拟的。然后便是清洗,战士们终于能好好擦洗一下积满沙尘和汗渍的脸和手脚,感觉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炊事班更是用充足的井水,煮了来到沙枣坡后的第一顿像样的饭——虽然依旧是小米粥,但浓度厚实了不少,甚至还奢侈地放了一点带来的咸菜疙瘩。
王营长趁着大家士气高昂,立刻组织人手,以井为中心,加快营地建设。更多的人力投入进来,新的地窝子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沙丘背风坡一个个出现。宋书羽则指挥着李铁柱他们,用红柳枝和芦苇席,给水井搭了一个简易的遮顶,防止风沙污染。
夜幕降临时,营地已经初具规模。十几个地窝子错落分布,中间的空地被平整出来,燃起了好几堆篝火。跳动的火焰驱散了黑暗和部分寒意,战士们围坐在火堆旁,烤着湿掉的鞋袜,低声交谈着,脸上带着久违的轻松。
宋书羽和苏青坐在靠近王营长的一个火堆旁。苏青就着火光,在一个小本子上写着什么,记录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宋同志,你今天用的那个火烧水激的法子,真是巧妙。是大学里学的吗?”苏青抬起头,好奇地问。
宋书羽笑了笑,含糊道:“算是吧,也结合了些土办法。”他转移话题,“苏同志是江南人吧?怎么会想到来这么艰苦的地方?”
苏青合上本子,望着跳跃的火焰,眼神有些悠远:“国家需要啊。广播里、报纸上都说,边疆需要建设,需要知识青年。我想着,在哪里都是为建设新中国出力,这里虽然苦,但意义更大。”她顿了顿,声音轻柔却坚定,“而且,看到你们……看到同志们这么拼命,我觉得我来对了。”
宋书羽看着她被火光映照得发亮的侧脸,心中触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那种纯粹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足以撼动任何人。
王营长听着两人的对话,吧嗒着早没了烟丝的旱烟袋,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好啊,有文化,有觉悟,咱们这支队伍,就有希望!”他看向宋书羽,“书羽,井打出来了,地窝子也差不多了,咱这算不算是站稳脚跟了?”
宋书羽正要回答,脑海中系统提示适时响起: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建立具备基础庇护所与稳定水源的定居点,“立足之地”任务已完成!奖励发放:初级资源探测模块(永久)已加载。系统能量恢复至5%。】
【新任务触发:“巩固根基”。要求:三十天内,使定居点具备初步自给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开辟试验田、建立基本防御工事、储备至少维持十天的粮食与燃料)。奖励:初级农业技术优化模块(可选)。】
成了!宋书羽心中一喜。有了资源探测模块,后续寻找黏土、煤矿乃至其他矿产,都将容易得多。
“营长,咱们第一步算是迈出去了!”宋书羽肯定地点头,“但就像您说的,这才是开始。接下来,咱们得想办法种点东西,储备粮食,还得把营地弄得再结实点,防止风沙,也……防止可能的意外。”他隐去了敌特的可能性,但提到了防御。
王营长神色严肃起来:“嗯,你想得周到。这地方看着荒凉,但咱们这么大动静,保不齐会被啥人盯上。是该有所防备。”
就在此时,负责在营地外围警戒的哨兵突然快步跑来,压低声音报告:“营长,有情况!西边沙梁子上,好像有火光闪了一下,很快就灭了!”
所有人脸色顿时一凝!
欢快的气氛瞬间冻结。
王营长豁然起身,眼神锐利如鹰:“看清了吗?几个人?”
“距离太远,天又黑,没看清人数,就看见火光一闪,像是有意在打信号!”哨兵语气肯定。
“会不会是路过的牧民?”苏青有些紧张地问。
“不一定。”王营长沉声道,“这季节,这地方,正经牧民很少往这深处走。铁柱!”
“到!”李铁柱立刻站起。
“带你班上的人,带上枪,跟我去查看!其他人,提高警惕,熄灭大部分篝火,战斗人员进入预设位置!非战斗人员进入地窝子,没有命令不准出来!”王营长迅速下达一连串指令,展现出老兵的果断。
营地瞬间从松懈转入临战状态。篝火被迅速扑灭大半,只留下零星几点照明。战士们拿起武器,依托沙丘和地窝子,紧张地注视着西边的黑暗。妇女和体弱者被快速疏散进地窝子。
宋书羽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他虽然是工程师,但融合的记忆里也有基本的军事常识和射击训练。他拿起分配给自己的那支老套筒步枪,检查了一下弹药,和王营长等人一起,猫着腰向哨兵指示的方向潜去。
沙漠的夜晚,月光还算明亮,能见度并不算太差。他们一行人悄无声息地爬上西边的沙梁子,伏在沙脊后面,仔细向下观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