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和凤阿婆都是热心人,村里有啥事儿,他们都冲在前面。” 王支书笑着说,“你爷爷在的时候,跟他们关系最好,你回来了,他们肯定会多照顾你。”
我点点头,跟王支书聊起了村里的情况。王支书说,青竹村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以前村里主要靠种水稻和玉米为生,收入不高,这几年想发展点特色产业,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项目。
“小陈啊,你是大学生,有文化有想法,这次回来,可要给咱们村多出出主意,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王支书的眼神里满是期待,“镇里也很重视,给了咱们村不少支持,就等你回来,咱们一起干。”
我看着王支书真诚的眼神,心里沉甸甸的。来之前我还担心自己没经验,干不好村官的工作,可现在,看着张大爷、凤阿婆还有李婶的热情,看着王支书的期待,我突然有了信心。
“王支书,您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跟大家一起,把青竹村建设好。” 我认真地说,“我昨天看张大爷磨的‘荧光米’,特别好吃,说不定能当特色产业发展。还有凤阿婆养的鸡,下的蛋也特别香,这些都能试试。”
王支书眼睛一亮:“你说的是老张的‘月光米’?那米确实好,就是产量少,老张也不愿意多多种,说是老种子,不能瞎折腾。凤阿婆的鸡也是,下的蛋又大又香,就是数量不多,都不够村里自己吃的。”
“我觉得可以试试跟他们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扩大点规模,或者搞点深加工,比如把米做成米粉、米糕,把鸡蛋做成卤蛋、松花蛋,这样能卖个好价钱。” 我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原生态、有特色的东西,咱们村的这些‘宝贝’,肯定能受欢迎。”
王支书听得连连点头:“你这个想法好!不过老张和凤阿婆的脾气你也知道,他们都比较固执,得慢慢跟他们商量。这样,等会儿我跟你一起去拜访他们,跟他们说说这个事儿。”
“好啊,我正想跟他们好好聊聊呢。” 我高兴地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起来 —— 要是能把张大爷的月光米和凤阿婆的鸡蛋推出去,青竹村的致富路,说不定就从这开始了。
跟王支书聊完,已经快上午十点了。我跟王支书一起走出村部,准备先去张大爷家。刚走到巷口,就看见张大爷背着个竹篓,从山上下来,竹篓里装着些野菜,还有几个野蘑菇。
“老张!你这是从山上回来?” 王支书笑着打招呼。
张大爷看见我们,赶紧放下竹篓:“是啊,早上没事,去山上挖点野菜,中午包饺子吃。王支书,你这是跟小陈去哪?”
“我们正想去找你呢,有个事儿跟你商量。” 王支书拉着张大爷,把我想发展月光米产业的想法说了一遍。
张大爷听完,眉头皱了起来:“扩大规模?不行不行,这月光米娇贵得很,得靠‘地气’养着,多种了就没那味儿了。而且我就几分地,也种不了多少。”
“张大爷,不是让您多种,是想跟您商量,能不能把种子分给其他村民,教他们怎么种?” 我赶紧解释,“咱们可以搞个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增加产量,大家一起赚钱,多好啊。”
张大爷还是摇头:“不行,这种子不能随便给人,得看人品,人品不好的人,种不出好米。而且这米得用‘特殊方法’种,一般人学不会。”
我知道他说的 “特殊方法”,就是他的仙术。可我不能直接说,只能慢慢劝:“张大爷,我知道您担心品质,可咱们村现在需要发展,需要让大家都富起来。您看村里的老人,看病吃药都需要钱,孩子们上学也需要钱,要是咱们能把月光米推出去,大家的日子就能好起来,您也不想看着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吧?”
张大爷的眼神动了动,沉默了半天,才慢慢开口:“我不是不想帮村里,只是这月光米是老辈传下来的,不能毁在我手里。这样,我先试试多种一分地,看看情况,要是行,再跟大家说。”
我和王支书都松了口气:“行!您先试试,不急,咱们慢慢来。”
张大爷点点头,又背起竹篓:“那我先回家了,中午你们要是有空,来我家吃饺子。”
“好啊,我们一定来!” 我笑着说,看着张大爷的背影,心里满是期待 ——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青竹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回到家,我看着锅里剩下的月光米粥,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我拿出手机,打开购物软件,搜索 “护腰仪”—— 张大爷总说腰不好,磨米又费劲,给他买个护腰仪,说不定能帮上忙。
选了个口碑好的,下单付款,地址填了村部,备注让快递员尽快送货。做完这些,我心里暖暖的 —— 张大爷帮我翻修房子,给我月光米,我能做的,就是用这些小事,回报他的热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