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249年正月,皇帝曹芳按照惯例,要离开洛阳,前往城南的高平陵祭拜先帝曹叡。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兄弟们,以及其核心党羽,全都扈从前往。
这对于蛰伏已久的司马懿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时机!洛阳城内权力空虚,而所有的对手都聚集在了城外。
正月初五,就在曹爽等人出城不久,司马懿立刻撕下了所有伪装,露出了锋利的獠牙。他以郭太后(被他控制)的名义,下令关闭洛阳所有城门,占领武器库,派兵驻守洛水浮桥。同时,他上书皇帝曹芳,弹劾曹爽的种种罪状,声称自己此举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高平陵之变” 。用商业术语说,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雷霆万钧的 “内部政变”。
司马懿的行动,堪称政变教科书:
1. 控制中枢: 迅速占领公司总部(皇宫)和通信中心,取得官方发布信息的权力。
2. 掌握武装: 控制公司安保部门(军队和武器库),确保武力优势。
3. 争取舆论: 他争取到了朝中一大批对曹爽不满的老臣(如蒋济、高柔等)的支持,让自己的行为带有“正义”色彩。
4. 心理攻势: 他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放弃权力,便保留其性命和富贵。此举成功地麻痹和动摇了曹爽。
消息传到高平陵,曹爽集团瞬间乱作一团。他们手中握有皇帝这张王牌,身边也有少量军队。大司农桓范冒死逃出洛阳,劝曹爽挟天子前往许都,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这无疑是当时最正确、也是唯一可能翻盘的策略。
然而,曹爽的懦弱和无能在此刻暴露无遗。他犹豫了一整夜,既不甘心放弃权力,又害怕与司马懿正面冲突。他感叹道:“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 他竟然天真地相信,只要交出手中的股权,还能回家当个富家翁,安享晚年。
在司马懿派来的说客和自身懦弱性格的双重作用下,曹爽最终选择了投降,交出了权力。他以为能保住性命,却不知政治斗争的残酷。一旦放下了武器,就等于交出了生杀大权。
司马懿兵不血刃,就解决了权倾朝野的曹爽集团。随后,他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核心党羽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并其三族,全部诛杀。洛阳城血流成河。
通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一举清除了曹魏公司内部最大的“控股股东家族”(曹爽宗室集团),完成了对董事会和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夺取。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对曹爽极度鄙夷):“蠢材!十足的蠢材!手握天子这张最大的牌,居然吓得不敢出!桓范之计,乃是唯一生路。曹爽这厮,志大才疏,贪权又怕死,活该被族诛!司马懿这洛水之誓,怕是史上最不值钱的誓言了。”
---
“司马昭之心”:从控制到图穷匕见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然清除了最大的对手,但并未立刻取而代之。他依然保持着“魏朝忠臣”的人设,担任丞相,加九锡,但拒绝了郡公的封爵。他深知,曹魏公司经营多年,内部仍有忠于曹氏的势力,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和清理。
不久,司马懿去世,其长子司马师接替了父亲的权位,成为曹魏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司马师比其父更为强势,他废黜了试图反抗的皇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彻底将皇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橡皮图章。任何敢于挑战司马家族权威的势力,如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的起兵,都被他迅速而残酷地镇压下去。
司马师在平定淮南叛乱后病逝,权力之杖传到了其弟司马昭手中。到了司马昭这一代,司马家族取代曹魏的意图已经越来越明显,几乎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
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商业语言,就是:“司马昭企图恶意收购、全面接管曹魏公司的野心,连街上的路人甲乙丙丁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司马昭的权势比其父兄更盛。他加封晋公,建晋国,设置独立的官僚体系,相当于在曹魏公司内部,又成立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子公司”,并且这个子公司的规模和权力,很快就要超过母公司本身。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篡位行径,年轻的皇帝曹髦再也无法忍受。他不愿做汉献帝第二,发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的悲鸣。公元260年,曹髦亲自率领宫中宿卫和奴仆,鼓噪而出,要去讨伐司马昭。
这无疑是以卵击石。曹髦的行动很快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带兵拦住。在冲突中,贾充指使部下成济,用长戈刺死了皇帝曹髦。
当街弑君,这在儒家伦理中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司马昭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将成济作为替罪羊诛灭三族。但他篡位的步伐,并未因此停止。他另立曹奂为帝,并加封晋王,享受皇帝级别的礼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