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宫城一片安静祥和,紫宸殿偏阁的烛火,燃得正暖。
运动过后的冯太后,斜倚在铺着波斯绒毯的软榻上,素手漫不经心地拨弄着鎏金博山炉里的香灰。
香料是刚贡来的苏合香,烟缕缠缠绕绕。
她身侧的李冲搭着一件缠丝薄被,大概什么也没遮住,眼睛半开半合,顶着銮帐顶,放空大脑。
李冲这几日明显不高兴,郁郁寡欢,冯太后自然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于是轻声软语聊起天来。
“近日愁眉不展,是因为什么啊?”冯太后抚摸着他的光洁的肩头问道。
“今日朝会,那些老臣又拿‘旧制难改’,搪塞三长制,”李冲声音里带着几分慵懒的倦意,却藏着不容置喙的锐利,“我这几年在民间,什么没见过?又是编户又是齐民,定会乱了鲜卑八部的根基,他们自然不乐意,能拖一日是一日,可是这些人吃粮不管事,倒像是忘了这些年,宗主督护制养出多少隐户,国库空得能跑马了吧……这样的大魏怎么能统一南北?”
冯太后指尖不经意触到他微凉的手背,顺势替他拢了拢滑落的缠丝锦被,道:“到底是年轻气盛,沉不住气,想做个时政改革家那么容易的?
前些日子我让各州郡核查隐户,单单青州一州,便查出三万余口,那些宗主明着是护民,实际上就是圈着人口当私产。”
冯太后说话时,目光温和,落眉峰微蹙, 叹息道:“事情得一步一步的来,饭得一口一口的吃,欲速则不达。
你所说的三长——邻长、里长、党长,层层辖制,有几个条件还没成熟。”
她转头抬眸,看向李冲,烛火恰好落在他额前碎发上,映出几分疲惫,冯太后“噗嗤“一声笑了,问道:“累了吧?”
李冲眉毛一挑,又要来劲,冯太后巧笑嫣然按住他道:“可罢了,咱们说会儿话,才是正经。”
李冲挑衅的扬扬眉头,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又躺了回去。
“你我皆是汉人,很多东西是骨子里的,所以不觉得为难,可是在大魏,汉化非一日之功。
既要选鲜卑勋贵信服的人,又得用汉地懂簿籍的吏员,俸禄怎么办?难道还指望他们拉赞助?”
李冲一愣,遂问道:“太皇太后要先推行班俸制?”
烛火映在冯太后脸上,褪去了朝堂上的威严,添了几分柔和。“是的,必须实行班俸制,做官的也要养家糊口,不能逼着他们伸手贪污索贿,危害一方。
再说我还要看看南边的形势,强推改制,势必会社会动荡,这时最好南边乱了起来,无暇北顾才好。我估计那边快打起来了!”
李冲也抿嘴笑了,点头道:“我听说,刘秉虽升任了尚书令、中领军,可是“录尚书事”一职在萧道成手里,他根本无法总领政事,被彻底架空了。
而袁粲更惨,被调离朝廷,出镇石头城。
我听说这两位也没闲着,一直想密谋除了萧道成,可是怎么一直没动静呢?”
“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冯太后眯着眼睛,胸有成竹的说道。
“什么机会?”
“依我看,是在等沈攸之起兵,趁俩方交手,后方空虚时,他们好火中取栗!”
“倒是个好主意,那可快了,我听说沈攸之已经有了发兵迹象,最迟不过明年开春,定有所行动!那我们……”
“我们要先均田,最后才是三长制,均田后,百姓家中有了可传子孙的田亩,日子才能安,改革除弊,才有根基,百姓心中自有杆秤,清楚着呢。”
“那均田制可有眉目了?要不,臣先弄这个!”李冲自然知道这是改革的关键,于是自告奋勇道。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溅出一点火星,李冲赶紧把冯太后搂进怀里,生怕烫着她白嫩的肌肤。
冯太后靠近他的怀里,道:“这件事我已经交给了李世安,让他去颁布了均田令。”
“原来是他,好在……”李冲狡黠一笑,像是放了心。
“什么?”冯太后疑惑着仰头看着他问。
“没什么……”李冲不怀好意的笑着,亲了冯太后一口又一口,转移她的注意力。
冯太后何其聪明?眼前李世安大腹便便的身影一晃,她一翻身将李冲压在身下,一边揉搓着他的俊脸,一边佯装怒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什么?你以为谁都能到我这来呢?看我怎么治你……”
没几时,寝殿内又便发出了一阵不可名状的声音。
窗外夜色暧昧,晓月沉沉,露珠初凝。
江南的这一夜,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萧道成深夜未眠,焦头烂额。
他面前摆着两份密报:一份儿是雍州刺史张敬儿来的,沈攸之已经准备起兵,只是内部意见不统一,还在商量,但是反叛看来是早晚的事。
第二份儿,来自石头城,刘秉袁粲联合前湘州刺史王蕴,以及黄回、就是那个发誓不杀亲王的将军,还有任侯伯、孙昙瓘等禁军将派,要密谋刺杀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