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疑问,像一颗种子,埋在人心底,让人忍不住满心牵挂,盼着能再翻开下一页,再见证他们的故事,再看看这大明的江山,如何一步步,变成他们心中的人间天堂...
朱允炆想到这里泪流满面——
而那边朱明远坐在龙椅上,听着殿内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没有半分得意,反而缓缓起身,对着殿外百姓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这一躬,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古帝王登基,皆是接受群臣朝拜,从未有新皇向百姓躬身之举,殿内的群臣都愣住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慌了,
赶紧上前一步:“陛下,龙体尊贵,不可对庶民躬身,恐失帝王威仪。”
朱明远却摇了摇头,声音沉稳,虽带着几分少年人的清亮,却字字掷地有声:“公公此言差矣。朕虽为帝王,却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朕今日能坐在此龙椅上,不是因为朕是皇孙,而是因为百姓信朕、盼朕,盼朕能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这一躬,是谢百姓的信任,也是向百姓立誓——朕此生,必以百姓福祉为先,绝不让百姓再受流离之苦、饥寒之难。”
说罢,他重新落座,目光扫过殿内的群臣,又道:“今日登极,朕不议庆典,不赏群臣,先议民生。
朕知道,如今虽有均田、农改之策,百姓日子渐好,可仍有地方,百姓住的是漏风的草屋,冬天受冻;
仍有孩童,因家里贫困,无法读书;仍有工匠,虽有手艺,却无活计可做。这些事,都是朕要解决的,也是诸位大臣要一起努力的。”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立刻出列,躬身奏道:“陛下圣明!如今国库充盈,臣以为,可先从‘安居’入手——
江南、江北一带,仍有数十万百姓住草屋,臣请奏,拨银一百万两,派工匠赴各郡县,
指导百姓修建瓦房,凡贫困之家,朝廷承担七成物料钱,百姓只需出三成,若实在无力承担,可凭劳作抵扣,确保今年冬天前,百姓都能住进不漏风、不透寒的房子。”
朱明远听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又看向朱允炆,似在征求意见。
朱允炆微微点头,轻声道:“陛下,户部尚书所言极是。安居方能乐业,百姓有了稳固的房子,才会安心在田间劳作,才会对日子有盼头。
咱建议,除了拨银,还需派专人督查,防止有人克扣银两、偷工减料,确保每一分银子,都用在百姓身上。”
“父王所言极是。”朱明远立刻道,“就依户部尚书所奏,拨银一百万两,派三名钦差,分赴江南、江北、西北,
督查建房之事,若发现克扣、偷工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革职查办,重者问斩!”
群臣齐声应道:“臣遵旨!”
殿外,恰好有几名负责洒扫的老太监,听到殿内的商议,悄悄红了眼。
其中一名老太监,老家在江北,去年冬天,他弟弟一家还住在漏风的草屋里,母亲冻得腿都僵了。
如今听说朝廷要帮百姓建瓦房,他心里又暖又盼,暗暗想着:等忙完宫里的事,一定要寄封信回去,让弟弟好好准备,今年冬天,母亲再也不用受冻了。
朱明远又道:“安居之后,便是‘乐业’。
如今均田已推,百姓有田种,可仍有部分百姓,因无耕牛、无农具,无法及时春耕;还有工匠,虽有手艺,却无门路接活计。诸位大臣,可有良策?”
工部尚书随即出列,奏道:“陛下,臣有两策。其一,朝廷可设‘农具坊’,在各郡县打造耕牛、犁、耙等农具,
贫困百姓可凭户籍,免费领取耕牛一头、农具一套,待秋收后,若收成尚可,再归还朝廷一半的成本,
若收成不佳,便免其归还,确保百姓都能及时耕作。
其二,设‘工匠局’,收录各地有手艺的工匠,凡官府修建房屋、道路、水利,皆优先雇佣这些工匠,按日付工钱,工钱比民间高两成;
同时,鼓励工匠局与商人合作,打造农具、布匹等百姓所需之物,销往各地,让工匠有活做、有收入。”
“好!”朱明远拍了拍龙椅扶手,“就依工部尚书之策,由工部牵头,户部配合拨银,半月内,各郡县的农具坊、工匠局,务必开张!”
此时,朱允炆缓缓起身,目光扫过群臣,语气诚恳:“诸位大臣,今日新皇登极,首重民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我大明新政权的宗旨——
百姓过得好,大明的江山才稳;百姓安居乐业,大明才能长治久安。朕还记得,当年推均田令时,有世家大臣劝朕‘世家乃大明根基,不可动’,
大家知道,大明的根基,从不是世家,而是千千万万的百姓。百姓无田,便会流离;百姓流离,便会生乱;百姓生乱,江山便会动摇。”
他顿了顿,又道:“这些年,咱与诸位大臣一同努力,推均田、改农法、灭倭寇、通商路,不是为了皇权,也不是为了大明的虚名,
而是为了让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住稳房,让孩童能读书,让老人能安度晚年。
如今明远登基,咱作为监国摄政王,会全力辅佐他,延续这些民生之策,绝不会因为皇权更迭,就改变初心。
也请诸位大臣,忘了‘世家’‘寒门’之分,忘了‘私利’‘党争’之念,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为大明做事。”
朱允炆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发自肺腑,听得群臣都忍不住动容。
有几位曾因党争、私利,与朱允炆有过分歧的大臣,此刻也红了脸,躬身道:“摄政王放心,臣等必以百姓为先,辅佐陛下,守好大明江山!”
殿外的百姓,虽听不清殿内的具体商议,却从群臣的回应、从皇宫内传出的政令中,感受到了新政权的诚意。
应天城的街头,有百姓自发地敲起了锣鼓,不是欢庆登极的热闹,而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那些皇商更不甘居落后纷纷学之,拿出钱财或物资资助贫民......
有粮店老板,主动拿出自家的粮食,免费分给出入的流民;有布庄老板,宣布即日起,贫困百姓可来领布匹和衣裳......
喜欢大明,朱允炆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大明,朱允炆我来了!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