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时末,朱由榔在宫女的服侍下穿着一袭青衣缯服。
这身礼服,去除了衮冕的华彩与金绣,仅以玄青色素缎裁成,宽袍大袖,庄重而内敛。他头戴乌纱折上巾,而非沉重的冕旒,通身上下不见丝毫明黄与朱红。
今日的大典总共两个部分,一是祭祀,二是封赏。
这几日时间,桂林官邸还有不少空置,工部找到其中一座靠近主街的空置官邸设为忠烈祠。
此时的忠烈祠外广场和街道上已经围满了桂林百姓。
朝廷内阁、六部九卿、一众朝臣和桂林官员神情肃穆站立于忠烈祠外广场。
现场有五军营将士维持秩序。
祭祀的部分原本按礼部的意思是在靖江王府宗庙进行。
但内阁提议在祭祀阵亡将士时,设立临时祭坛。
这也是无奈之举,此次祭祀朝廷和皇帝的意思是以后阵亡将士立碑建祠,与皇家宗庙同享香火祭祀。
此举为的也是民心军心。
后来内阁与礼部商议后,呈报皇帝批准。
故而今日的祭祀一事都在忠烈祠外广场进行。
神宫监设列好祖列宗神位,旁边就是大明桂林之战阵亡将士英灵总牌位,忠烈祠外立了一块高约九尺、碑身宽约三尺五寸、碑身厚约一尺,碑首雕刻有盘绕的龙形神兽螭龙。
碑座乃是一只巨大的赑屃,驮着碑身象征着江山永固,英灵长存。
正面以以篆书大字刻写,皇明桂林忠烈碑。
记述桂林保卫战的经过,赞颂将士们的英勇与忠烈。由皇帝钦点文章大家撰写,文辞雄浑悲壮。
此乃皇帝特许敕建,地位尊崇。
两侧分别立着两座刻满牺牲将士名字。
卯时正,晨光熹微,身着青衣缯服的朱由榔面容肃穆的立于太庙临时祭坛前。
司仪官高唱:“吉时已到——陛下致祭!奏乐!”
内侍奉上祭品。
雅乐奏响,皇帝至太庙列祖列宗神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礼。献帛、献酒。
礼部官员展开告太庙文,朗声宣读:
“不孝孙由榔,谨告列祖列宗之灵,神州板荡,胡尘肆虐……幸赖祖宗之灵,将士用命,于桂林城下,大破虏酋李成栋,斩获万余……今特具太牢之礼,告捷于庙,伏惟歆享!”
司仪官唱:“礼毕——陛下移驾,致祭忠魂!”
朱由榔面色肃穆率领百官移步至大明桂林之战阵亡将士英灵总牌位前。
司仪官唱:“陛下亲读祭文——”
朱由榔从内侍手中接过祭文,面向英灵牌位与全场军民,声音沉痛而有力:
“永历元年三月十六日,大明皇帝朱由榔,谨以三牲清酒,致祭于桂林之战阵亡将士之英灵曰:
呜呼!苍天垂泪,桂水呜咽。忆尔等从军之日,皆农家之子、闾里之杰。当此国难,弃耒耜而执干戈,别父母而赴沙场,忠义之心,昭昭可鉴!
桂林之役,尤为惨烈。虏聚数万豺狼之师,困我孤城。尔等众志成城,以血肉之躯,筑钢铁之垣。朕闻:有千户徐言,身被数十创,血透重铠,犹大呼杀贼而殁;有寻常士卒,粮尽矢绝,抱敌投火,玉石俱焚……此等忠烈,惊天地,泣鬼神!每思及此,朕,心如刀绞,涕泗横流!
尔等生于大明,死于大明。生,为忠勇之臣;死,为壮烈之英魂!山河因尔等而不堕,社稷因尔等而重光。今日之功,非朕之能,实尔等以性命所换也!
朕,朱由榔,今对天盟誓:尔等之父母,即朕之父母;尔等之妻儿,即朕之家人。必善加抚恤,使其衣食无虞,荣养天年。
且特敕令:尔等忠魂,配享于太庙之侧,永受国朝血食,春秋二祭,与国同休!尔等丹心,必将照耀史册,为万世景仰!
呜呼哀哉!魂兮归来,佑我大明!伏惟尚飨!”
朱由榔宣读完毕,亲手将祭文焚于灵前,接过内侍递来的酒杯,肃穆地将酒洒于地上。全场静默,唯闻哀乐与抽泣之声。
朱由榔转身,面向全场,声音由沉痛转为凛冽的杀意:
“忠魂不远,且慢行一步!今日,朕与三军将士,以虏酋之血,为尔等壮行!带逆虏!”
司仪官高声接唱:“带逆虏——以血祭灵——”
六名锦衣卫力士,押解着三名被俘的清军高级将领马宝、杨大甫、黄应杰,他们身着白色囚衣,背插斩标,被强行按跪在英灵碑前。
这三人朱由榔大致了解他们的经历,都是反复无常之人,原本还考虑用马宝,但最终思索一番还是决定斩了此人,他可不想在未来的某一战,这些人见势不妙又带兵反叛。
朱由榔目光如刀,扫过俘虏,最后望向英灵碑:“尔等本是汉家儿郎,却投降建奴,助其侵我疆土,戮我百姓,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今日唯有尔等头颅,可稍慰我忠魂将士在天之灵!”
“行刑——!”
行刑官手持鬼头刀上前。力士将杨大甫俘虏的头颅死死按在木墩上。
朱由榔对着英灵碑,高声祝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