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那手“化腐朽为神奇”的电路“巫术”,不仅让Jig-7坐标磨床起死回生,更彻底地,征服了瑞士工程师卡尔那颗,属于技术人员的,骄傲的心。
从那天起,卡尔对李晓宇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他不再是一个,单纯来执行安装任务的“洋专家”,反而像一个,狂热的“求学者”。他每天都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李晓宇的身后,手里拿着个小本子,用他那蹩脚的中文,不断地请教着各种,在他看来,匪夷所思的电路设计和控制理论问题。
“李!请问,您那个滤波器里,为什么要用前苏联的电子管?晶体管的响应速度不是更快吗?”
“李!您昨天提到的那个‘根轨迹分析法’,可以为我,再详细地讲解一下吗?”
李晓宇,也乐得如此。
他深知,要真正吃透Jig-7这台神兵,光靠几个会按按钮的“操作工”,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拥有一支真正懂得其底层逻辑,甚至能够对其进行维护和改造的核心技术团队。
于是,在Jig-7的安装调试,正式进入软件和操作培训阶段时,李晓宇借着与卡尔“技术交流”的由头,提出了一个在卡尔看来极其“非分”的要求。
“卡尔,操作员的培训,就交给秦总工他们负责。”李晓宇递给他一杯茶,笑着说道,“我这里,有三个我最看好的年轻人。我希望,你能亲自带他们三个,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深度培训’。”
“深度培训?”卡尔有些不解。
“是的。”李晓宇点了点头,“我不要他们学如何操作。我要你向他们开放Jig-7的‘工程师级’后台维护权限。我要你亲自为他们讲解这套控制系统的核心逻辑,故障诊断方法,甚至是一部分可以公开的维护代码。”
“What?!(什么?!)”卡尔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李!你这是在开玩笑!这……这严重违反了我们豪森公司的保密协议!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李晓宇没有与他争辩。
他只是将一份他这几天抽空画出来的图纸,轻轻地推到了卡尔的面前。
“卡尔,你先看看这个。”
卡尔疑惑地,拿起那张图纸。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就猛地缩成了针尖大小!
因为,那张图纸上画着的,正是他此生最熟悉的东西——
J-ig-7的,液体静压主轴!
但是,这根主轴,又与他所知的完全不同!
在原来那套完美的“被动式”油膜结构之外,竟然多了一层由无数个微小如同神经网络般压电陶瓷薄膜所组成的“主动式”补偿层!
图纸的旁边,还用德文清晰地标注着这套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
“自适应,实时误差抵消”!
卡尔,彻底被镇住了!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被一颗行星,狠狠地撞击了一下!
作为世界上,最懂静压主轴的几个人之一,他只用了一秒钟,就明白了这套“主动式”补偿系统,背后那天才般的颠覆性的构想!
这……这已经不是优化了!这是对整个精密主轴技术理念的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
“这……这是……”卡尔的声音,因为极致的震撼,而剧烈颤抖。
“这,是我对穆勒先生那份图纸的,一点小小的不成熟的改进建议。”李晓宇云淡风轻地说道。
卡尔,再也坐不住了。
他立刻,冲到保密电话前,用最快的速度,接通了远在列支敦士登的,他的老板——汉斯·穆勒。
他在电话里,用一种近乎于癫狂的,无比激动的语气,将李晓宇的这份“改进建议”,完整地复述了一遍。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死一般的沉默。
许久,汉斯·穆勒那,同样带着一丝颤抖的声音,才缓缓传来。
“卡尔,我的朋友。”
“技术,是上帝的语言。它,应该掌握在真正能听懂它的人手里。”
“从现在起,”穆勒的语气,变得无比郑重,“忘记豪森公司那套愚蠢的保密协议。”
“那位李先生,他想知道什么,你就告诉他什么。他想学什么,你就教他什么。”
“能在他身边旁听,是你,也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挂断电话,卡尔看着李晓宇,那眼神,已经不再是敬畏。
而是一种,近乎于看待神明般的狂热与崇拜。
……
而就在“利剑”行动,因为李晓宇的“技术传道”,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深度融合的阶段时。
另一边,“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院”里,林涛和他的团队,却陷入了一片,愁云惨淡之中。
“总工,我们……我们可能,碰壁了。”
林涛带着他的团队,一脸沮丧地,找到了李晓宇。
在他的身后,实验室的白板上,已经用最简洁的C语言,搭建出了一个只有三个卷积层,两个全连接层的最简单的“LeNet-5”卷积神经网络的雏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