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刚过,北境的积雪还未完全消融,枝头却已冒出嫩绿的新芽,微风拂过黑石镇的城墙,带着几分春日的暖意。镇东的修路队营地一片忙碌,工匠们正忙着给青石驿的屋顶铺新的茅草,联防队员们则在商路上铺设碎石,用夯土夯实路面——经过一个冬天的赶工,商路与驿站的修缮终于进入了尾声,再过几日,就能正式启用。
这天清晨,林越带着赵衡、马强和李老三来到青石驿检查。修复后的驿站焕然一新:坍塌的屋顶重新铺好茅草,斑驳的院墙用黄泥抹平,院内的荒草被清理干净,开辟出一片平整的空地,用来停放商队的车辆;几间偏房被改造成客房、粮仓和货栈,客房里铺着干草,粮仓里垫着防潮的油纸,货栈的门窗也加固一新;驿站门口挂着一块新做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黑石镇通商驿”五个大字,格外醒目。
“不错,比预想的还好。”林越满意地点点头,转头对李老三说,“试运商队的准备怎么样了?货物、车辆、人手都齐了吗?”
李老三连忙上前,脸上堆着笑:“回盟主,都齐了!两百斗粟米装了十辆马车,五十张狼皮用麻布包好放在货栈里,还准备了一些咱们镇里的药材,比如黄芪、当归,听说南境很抢手。人手方面,我挑了十个经验丰富的伙计,马兄弟还派了十五个联防队员跟着,都配了弓箭和长枪,保证安全。”
马强补充道:“商路沿线的巡逻也安排好了,每隔十里设一个哨卡,每个哨卡有两个斥候,一旦发现盗匪或蛮族,会立刻点燃烽火,附近的联防队也能在半个时辰内赶到支援。另外,我还跟裕丰镇的一个老商户联系好了,咱们的商队到了之后,他会帮忙对接当地的商户,不用担心货物卖不出去。”
赵衡拿出一份文书,递给林越:“这是通商署拟定的‘商队出行章程’,里面写了商队的路线、停留时间、货物交接流程,还有应急处理方案,您看看没问题的话,就让商队按这个章程出发。”
林越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遍,上面的条款清晰明确,考虑得十分周全。他签下名字,递给李老三:“就按这个章程来,路上注意安全,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及时派人回来报信。”
李老三接过文书,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力点头:“请盟主放心,我一定把货物安全送到裕丰镇,把好消息带回来!”
试运商队出发的那天,黑石镇的百姓们都来送行。镇中心的广场上,十辆马车整齐地排列着,马车上装满了粟米、狼皮和药材,联防队员们穿着统一的皮甲,手持武器,守护在马车两侧;李老三穿着一身新做的绸缎衣裳,腰间系着钱袋,脸上满是激动;马强站在队伍前面,正在给队员们做最后的叮嘱。
林越走上前,亲自给李老三递了一壶酒:“这壶酒祝你一路顺风,早日归来。”
李老三接过酒壶,仰头喝了一大口,大声说道:“多谢盟主!我走了!”
随着马强一声“出发”,商队缓缓启动,车轮碾压在新铺的碎石路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百姓们挥舞着手臂,大声喊着“一路平安”“早点回来”,直到商队的身影消失在南边的山道上,才渐渐散去。
商队出发后,林越并没有闲着。他每天都会去通商署查看消息,通商署里安排了专人负责与哨卡联络,每天都会收到哨卡传来的消息,汇报商队的位置和沿途的情况。
“盟主,好消息!”第五天午后,通商署的吏员拿着一份情报,匆匆跑来找林越,“商队已经安全抵达裕丰镇,李掌柜来信说,咱们的粟米和狼皮很受欢迎,南境的商户抢着要,粟米的价钱比预想的高了两成,狼皮更是被一抢而空,药材也卖了个好价钱!现在李掌柜正在跟商户们谈回程的货物,打算采购盐、布匹和铁器,估计再过五天就能回来。”
林越听了,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笑着对吏员说:“好!把这个消息告诉全镇的百姓,让大家都高兴高兴。另外,通知铁匠铺和木匠铺,准备好接收南境的铁器和木材,别耽误了春耕的准备。”
吏员连忙应下,转身去通知百姓。消息很快传遍了黑石镇,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跑到通商署打听详情,有的甚至开始盘算着,等商路稳定了,自己也做点小生意,把家里的土特产卖到南境去。
张阿婆听到消息后,特意来到林越的住处,给了他一块新做的布料:“村长,听说商队在南境赚了大钱,这是我托人从李掌柜那里订的南境细布,比咱们这儿的粗布软和多了,等李姑娘来了,你给她做件新衣裳,保准她喜欢。”
林越接过布料,无奈地笑了笑:“阿婆,您又提这事了。”
张阿婆瞪了他一眼:“我不提谁提?你都老大不小了,李姑娘人又好,你们俩要是成了,我也能放心。等商队回来了,我就去枣园村,跟李姑娘的爹娘说说,定个日子让你们见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