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客厅”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涟漪持续扩散,其影响远超一个项目本身的范畴。它成为了一个现象,一个符号,象征着资本可以拥有温度,发展能够兼顾人文。
苏晚晴提出的“城市创新实验室”构想,在陆沉渊的全力支持下,迅速从蓝图变为现实。实验室没有设立在繁华的CBD,而是扎根于“城市客厅”内部,由“承韵”工作室、“晨曦基金”联合深渊集团战略投资部、以及多家高校的研究机构共同组建。它更像一个开放的创新工坊,吸引着来自城市规划、社会学、建筑、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年轻理想主义者。
实验室的第一个任务,并非立刻开拓新项目,而是对“城市客厅”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的复盘、提炼和工具化。他们总结不同利益方的协调模式,量化更新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应,将设计中那些巧妙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归纳成可复用的“模式语言”。苏晚晴希望,未来其他城市在面临类似问题时,不必从头摸索,可以借鉴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工具包”。
这项工作繁琐而庞杂,却意义深远。苏晚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她不仅是领导者,更是最重要的实践知识贡献者。她乐于与实验室里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碰撞思想,从他们身上,她也汲取着新的能量与视角。
陆沉渊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发现自己妻子的身上,正散发出一种与在商界征战时截然不同的魅力——那是一种基于创造与分享的、更加醇厚持久的光芒。他并未因她将更多精力投入这项“非盈利”性质浓厚的工作而有任何微词,反而主动调整了集团的部分资源,为实验室的运作提供更稳定的后勤保障和数据支持。
帝国的基石,在苏晚晴的雕琢下,正变得越来越坚实,也越来越具有可复制性和影响力。
**\* \* \***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城市创新实验室”的工作步入正轨,苏晚晴受邀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发展论坛,准备首次系统性地对外分享“城市客厅”经验的前夕,一股潜藏的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这一次,攻击并非来自商业竞争对手,也非地方势力的反扑,而是指向了陆沉渊本人,指向他那段不愿回首的、作为“冥王”的过去。
一家素以挖掘政商秘闻闻名的海外网络媒体“真相探照灯”,突然发布了一系列经过精心剪辑、真伪混杂的所谓“调查报道”。报道的核心,直指陆沉渊早年在海外,通过操控地下拳赛、参与灰色地带的资本运作,积累了“血腥的第一桶金”。报道中充斥着“嗜血资本”、“暴力原罪”等耸人听闻的词汇,并暗示他后来在国内的发家,也离不开这些不干净的根基。
更恶毒的是,报道巧妙地将“城市客厅”计划与陆沉渊的“原罪”联系起来,质疑这个看似光鲜的公益项目,不过是其“洗白”过往、构建公众形象的精致工具,是利用社会责任感来掩盖资本肮脏本质的又一次操弄。
“真相探照灯”在国际舆论场有一定影响力,这篇报道迅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转载、发酵。虽然在国内主流平台被及时管控,但仍在特定圈层和境外华人社群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一些对深渊集团快速崛起本就心存疑虑或嫉妒的势力,也开始趁机阴阳怪气,含沙射影。
这波攻击,角度刁钻,时机精准。它没有直接否定“城市客厅”的价值,而是釜底抽薪,试图摧毁其背后的道德正当性,动摇公众对陆沉渊及其所代表的一切的信任。
**\* \* \***
深渊集团危机公关团队在第一时间监测到了舆情,宋哲脸色凝重地向陆沉渊汇报。
“老板,对方很狡猾,选择的都是我们难以用常规法律手段有效反击的境外平台,内容半真半假,极力渲染情绪。目前对集团核心业务影响有限,但对您的个人声誉,以及……夫人即将参加的论坛和‘城市客厅’的长期口碑,可能会造成损害。”宋哲分析道,“需要启动最高级别的舆论反制吗?”
陆沉渊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脚下依旧车水马龙的城市,脸上看不出喜怒。对于过去,他从未试图彻底抹去,那本身就是他的一部分,是他走到今天的代价与烙印。但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过去,来玷污晚晴倾注心血的事业和他们共同构画的未来。
“不用大规模反制,那只会让话题升温,正中对方下怀。”陆沉渊的声音冷静得可怕,“查清楚,是谁在背后推动。‘真相探照灯’不会无缘无故翻这种陈年旧账。”
“已经在查,但对方很谨慎,资金链路通过多个空壳公司流转,暂时没有明确指向。”宋哲回答。
陆沉渊沉默片刻,道:“联系几家与我们关系良好、且有国际影响力的财经媒体和智库,可以适当放出一些关于‘城市客厅’模式更深度、更专业的分析报告,尤其是其在社区凝聚力、经济活力提升等方面的客观数据。用事实和成果,去对抗虚无的指控和恶意的揣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