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8 章:巧妙回应,以理服人
天空中的乌云依旧厚重,却不知何时裂开了一道细缝,一缕淡金色的阳光漏下来,恰好落在论道堂中央的孔子画像上,给画像边缘镀上了一层微弱的光晕。路智站在光晕旁侧,后背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却挺直了脊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的纹路 —— 那玉佩是柳儿所赠,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心绪渐渐沉淀。
他先是对着陈夫子深深作揖,袍角在地面扫过,带起少许灰尘。这一揖躬身九十度,姿态恭敬得无可挑剔,连陈夫子捻着胡须的手指都顿了顿,原本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了些。“陈夫子治学半生,晚辈自入京城以来,便常听人说起您批注的《论语集解》,字字珠玑,晚辈曾彻夜研读,受益匪浅。” 路智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语气里没有丝毫谄媚,只有真诚的敬重,“您方才质疑个例与普适性之辨,一针见血,晚辈初闻时,也确实心头一震,反复琢磨了许久。”
这番话既给足了陈夫子面子,又没贬低自己,在场的儒生们纷纷点头 —— 连最固执的周夫子都微微颔首,觉得路智这年轻人懂得尊重前辈,倒不像之前想的那般 “狂妄”。
陈夫子 “嗯” 了一声,语气缓和了些,却依旧带着审视:“你明白便好。儒家讲‘格物致知’,需得有普适之理支撑,方能成体系。单靠两三个例子,终究是空中楼阁。”
路智直起身,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夫子所言极是。但晚辈斗胆一问,孔子周游列国,因材施教,对颜回讲‘仁’,对子贡讲‘商’,对子路讲‘勇’,这难道不是因个体差异而变通?若一味追求‘普适’,要求所有弟子同修一理,那儒家又怎能培养出各有专长的贤才?”
他这话一出,论道堂内顿时安静了几分。几位老夫子对视一眼,显然被问住了 —— 孔子因材施教本是儒家根基,没人能反驳。路智趁热打铁,走到长桌旁,拿起一支毛笔,在宣纸上轻轻点了点:“就像这毛笔,有人用它写策论,有人用它画山水,有人用它抄经典。笔还是那支笔,用途却因使用者不同而变化。琴棋亦如此,谢安用棋养‘静气’,蔡邕用琴抒‘忠义’,寻常百姓用琴棋解‘烦忧’,形式虽同,内核却都是儒家倡导的‘修身养性’。这难道不是‘普适之理’的另一种体现?”
他放下毛笔,走到一位年轻儒生面前 —— 正是之前质疑 “琴棋为小道” 的蓝衫儒生,温和地问道:“这位兄台,你平日读《论语》,是为了什么?”
蓝衫儒生一愣,下意识答道:“为了明事理,正心性。”
“那你若在弈棋时,学会了‘三思而后行’,这与读《论语》明事理,有何本质区别?” 路智追问,语气诚恳,“你若听一曲《文王操》,感受到‘仁政’之境,这与读《孟子》悟‘仁心’,又有何不同?”
蓝衫儒生张了张嘴,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只能红着脸低下头。周围的儒生们也纷纷陷入沉思,之前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路智又转向众人,声音愈发洪亮:“晚辈曾在苏州见过一个孩童,父母早亡,跟着祖母长大,不喜读书,却爱下棋。后来有位老儒用棋理教他‘规则’—— 落子不能悔,是为‘信’;不占对手便宜,是为‘礼’;顾全大局不贪小利,是为‘义’。如今那孩童不仅棋下得好,还主动跟着老儒读《论语》。这难道不是琴棋引人为善的例证?”
他描述时,特意放慢了语速,让众人仿佛能看到那个孩童握棋的小手、皱眉思考的模样,还有老儒俯身教导的场景。一位穿着素色长衫的中年儒生忍不住开口:“路公子所言,倒不是空谈。我家乡也有农户,农闲时聚在一起下棋,约定‘输者帮赢者干半天活’,倒也养出了不少‘守诺’的汉子。”
“正是如此。” 路智点头,目光重新落回陈夫子身上,“晚辈并非说琴棋能替代儒家经典,而是说,琴棋是‘引路人’。就像黑夜中,先点亮一盏灯,吸引路人过来,再让他们看到灯后的房屋、书籍、典籍。若连灯都不点亮,又怎能指望路人主动寻来?”
此时,天空中的乌云又散了些,更多阳光透进来,洒在地面上,驱散了些许阴霾。微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庭院里桂花的残香,拂在众人脸上,柔和了原本紧绷的神色。陈夫子捻着胡须,眉头渐渐舒展,却仍有疑虑:“你说的这些,都有几分道理。但琴棋易得,儒家经典难学。若有人只沉迷琴棋的‘乐趣’,忘了背后的‘修身’之理,甚至用琴棋投机取巧,那岂不是适得其反?”
这一问,又让众人提起了心 —— 确实,之前就有达官贵人用琴棋宴饮作乐,反而助长了奢靡之风。路智却早有准备,他从怀中掏出一卷纸,展开递给陈夫子:“夫子请看,这是晚辈草拟的《琴棋修身纲要》。里面写了‘习琴十戒’—— 不酒后弹琴、不狂躁弹琴、不媚俗弹琴;还有‘弈棋十则’—— 不耍赖、不辱骂、不贪胜。晚辈想,若在推广琴棋时,先讲清这些规矩,再辅以儒家经典讲解,就能引导众人往正途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