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场地确定,新的挑战
晨雾尚未散尽,筹备处的木窗已被推开,潮湿的冷空气裹着桂花的甜香钻进来,落在路智摊开的宣纸上,洇得“场地”二字边缘微微发毛。他指尖悬着狼毫笔,墨汁在笔尖积了一小滴,迟迟未能落下——资金难题解决的欣喜尚未褪去,场地的困境已如巨石般压上心头。
“吱呀”一声,门轴转动打破沉寂。李大人披着件半旧的青绸外袍走进来,靴底沾着的露水在门槛处留下湿痕,他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搁在案上,茶汤溅起的水珠落在账本上,晕开一小片墨渍:“路公子,昨夜我差人查遍了京城舆图,合适的场地要么被孙富的人提前预定,要么格调不符,这事棘手得很。”
路智放下笔,指尖划过纸上罗列的备选地点:“崇文馆太小,容不下三百嘉宾;聚贤楼虽大,却终日喧嚣,琴音恐被酒气盖过;至于城西的废弃戏台,连遮雨的屋顶都没有……”他说着,眉头拧成了死结,“我们要的不仅是块空地,是能撑得起琴棋文化气韵的地方啊。”
李大人端起茶盏猛灌一口,热茶的苦涩在舌尖蔓延:“我何尝不知。可离拟定的盛会日期只剩十日,再拖下去,就算找到了场地,也来不及布置了。”他起身踱到窗边,望着巷口被风吹得摇曳的酒旗,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要不……委屈些,用聚贤楼?我让人提前清场,或许能清净些。”
“不行。”路智断然拒绝,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京城风物志》,“琴棋之道,讲究‘静中生韵’。聚贤楼的脂粉气、酒肉味,会污了文化的根。再找找,定有合适的地方。”
书页在指尖翻动,发出“哗啦”的声响,突然,路智的动作顿住。书页间夹着的一张旧笺上,画着一处园林的草图,旁注“静思园,皇家别苑,万历年间废弃”。他眼睛一亮,指尖抚过笺纸泛黄的纹路:“李大人,您看这个!”
李大人凑上前,目光落在“皇家别苑”四字上,眉头又皱了起来:“静思园?我倒是听过,在城郊西山脚下,据说当年是先帝的书苑,后来遭了火灾,就一直荒废着。只是……皇家园林岂是轻易能借的?”
“不试试怎么知道?”路智眼中燃起光,将旧笺折好揣进怀里,“哪怕只有一分希望,也要去争。备好车马,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出城的马车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车帘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路智掀帘望去,远处的西山笼罩在薄雾中,像一幅水墨丹青。约莫半个时辰后,马车停在一道斑驳的朱漆门前,门上的铜狮衔环早已锈迹斑斑,推开门时,门轴发出“吱呀”的呻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踏入园中的那一刻,两人都愣住了。晨雾尚未散尽,将亭台楼阁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路边的杂草已长到半人高,却掩不住石板上精美的云纹雕刻。湖心亭孤零零地立在水面上,木质的栏杆虽已腐朽,飞檐翘角却依旧透着当年的精致。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将岸边的垂柳倒影搅碎,柳丝轻摆,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低低的絮语。
“这里……简直是为琴棋盛会量身定做的。”路智走上湖心亭,脚下的木板发出轻微的“咯吱”声。他推开积灰的窗棂,清新的草木气息混杂着湖水的湿润扑面而来,远处的假山错落有致,山洞的阴影里似乎还藏着当年的书香墨韵,“您看这湖心亭,摆上两张琴案,演奏《高山流水》再合适不过;那边的回廊,正好陈列棋谱字画;还有那片开阔的草坪,能容下数十张棋桌对弈。”
李大人抚着亭柱上残存的雕花,指尖触到积灰的纹路,眼中满是赞叹:“先帝当年最爱在此处与文人对弈,园内的每处景致都透着书卷气。只是……”他话锋一转,神色凝重起来,“这毕竟是皇家产业,就算废弃了,也归内务府管。要借此处,必须得皇上点头。”
路智的心情瞬间沉了下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亭柱上的刻痕。他想起朝堂上王肃等人的嘴脸,想起皇帝阴晴不定的神色,心中泛起一丝不安。可目光扫过满园的景致,想起陈三掌柜的三百两银锭,想起柳儿她们捐出的嫁妆,又重新坚定起来:“李大人,为了文化复兴,这趟宫,我必须去走。就算皇上不准,我也要让他知道,我们不是一时兴起,是真的想为文脉做点实事。”
回程的路上,马车里格外安静。路智将旧笺铺在膝头,一笔一画地勾勒着活动布置图,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在寂静的车厢里格外清晰。李大人望着他专注的侧脸,轻轻叹了口气:“明日我先去联络内务府的刘总管,他是清流党旧部,或许能帮我们递个话。但皇上近日因西北战事心烦,能不能见你,实在不好说。”
路智点头,将画好的布置图叠好:“无论如何,我先把计划书备好。从活动意义到场地布置,从嘉宾安排到文化影响,每一个细节都要写得清清楚楚,让皇上看到我们的诚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