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普通的屋子,是座浮在淡灰雾里的梦泡建筑——整体形状像一本摊开的线装古籍,连“书页”的褶皱都清晰可见,泛着淡棕色的微光,边缘缠着细碎的雾丝,像古籍上晕开的墨痕,风一吹就轻轻晃,却不会散;“书页”屋顶的正中央,用淡白雾介凝着三个大字——“崇文馆”,字体是楷体,笔画工整,虽然隔着段距离,却能看清每个字的笔锋,像有人用毛笔蘸着雾介写上去的,透着股文雅劲儿。
再往下看,崇文馆的墙体是浅木色的,不是实木头,是用雾介凝的,表面有清晰的木纹纹路,纹路里藏着细小的光粒,像星星落在木头上,一闪一闪的;墙体上还嵌着几扇小窗,窗户是镂空的花纹,像古籍里的插画图案,透过窗户能隐约看到里面的微光,却看不清具体的东西;窗沿下挂着些雾介凝的小铃铛,风一吹就“叮铃”响,声音比李砚梦泡里的铜铃核还轻,像在哼小曲儿。
最底下是崇文馆的门——两扇对开的木扉,深棕色的,表面打磨得很光滑,连木纹都透着温润;门环是铜制的,虽然裹着层薄锈,却泛着暖光,不像普通铜器那样冷硬;门楣上刻着一圈花纹,是缠枝莲的样式,用淡绿雾介凝的,和李砚梦泡里藤叶核的颜色很像,绕着“崇文馆”三个字的下方,刚好形成一圈装饰。
“这就是崇文馆梦泡!”老墨的声音有点激动,手都轻轻晃了晃,“上次我来的时候,它没这么亮,屋顶的‘崇文馆’三个字都快被雾遮住了,现在看着比之前清楚多了,连窗沿的小铃铛都能看见!”
李砚赶紧把胸口的梦泡掏了出来,用意识轻轻展开——没完全展开,只恢复到巴掌大的尺寸,刚好能看清里面的相框;相框里的崇文馆场景,和眼前的梦泡建筑一模一样:摊开的“书页”屋顶、浅木色墙体、铜门环、缠枝莲纹,连窗沿小铃铛的数量都分毫不差,仿佛眼前的崇文馆就是从相框里“走”出来的。
“真的是它!”李砚盯着相框里的图景,又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崇文馆,眼睛亮得很,“相框里的场景,就是这座崇文馆梦泡的样子,连屋顶‘崇文馆’三个字的笔画都一样!”
谢先生往前走近了两步,指尖对着崇文馆梦泡的方向虚点了一下——指尖泛起淡白微光,像根细针,轻轻碰在崇文馆的雾介壁上;接触的瞬间,崇文馆的壁面泛起细碎的光纹,像水面荡开的涟漪,没一会儿就消失了:“是原生梦泡衍生的建筑泡,里面的雾介很稳,没有被浊雾污染的痕迹,看来之前的淡灰雾只是飘在外面,没渗进去。”
三人继续往崇文馆走,越靠近,越能看清更多细节:屋顶的“书页”上,用淡棕雾介凝着细小的文字,像古籍里的批注,只是字太小,又蒙着层薄雾,看不清内容;墙体的木纹里,光粒在慢慢流动,像小溪里的水,顺着纹路走,偶尔会在纹路交汇处聚成小光点,闪一下又散开;门前的地面,是用雾介凝的青石板,石板缝里长着淡绿的雾草,草叶很细,像丝线,轻轻晃动着,却没有影子,透着股梦泡特有的虚幻感;青石板的正中央,嵌着块圆形的界石,泛着淡白微光,刚好对着崇文馆的门,像特意铺的“引路石”。
到了崇文馆门前,李砚才发现,两扇木扉上贴着层淡灰雾——不是厚雾,是像薄纱似的一层,轻轻裹在门板上,连门环上都沾了点,看着像蒙了层灰。
老墨试着伸手推了推左边的门扉,指尖刚碰到门板,就被那层淡灰雾挡了回来,门板纹丝不动:“上次我来的时候,这雾没这么密,当时我还能推开条缝,看见里面的书架一角,现在怎么推都推不动了?”
谢先生凑近门板,指尖轻轻碰了碰门上的淡灰雾——缩回手时,指尖沾了点细灰,搓了搓,灰就化了:“是这几天天浊区的浊雾变浓,凝结在崇文馆的门扉上了。得先用稳核散把这层雾化掉,不然硬推会惊动崇文馆梦泡的雾介,让壁面变脆,说不定还会把里面的东西震乱。”
李砚把手里的梦泡往门扉方向挪了挪,让相框正对着门板——相框里的门扉没有淡灰雾,能清楚看到门板上刻着些纹路,不是之前看到的缠枝莲,是像“风”“雅”“颂”字样的图案,左边门板刻着“风”“雅”,右边门板刻着“颂”,还有些细碎的花纹围着图案,看着像某种机关。
“说不定这些纹路是开门的关键。”李砚指着相框里的纹路,又指了指现实中门板上被雾挡住的地方,“你看,现实中的门板上也有这样的纹路,只是被淡灰雾遮住了,等咱们用稳核散化掉雾,应该就能看到完整的纹路了。”
谢先生点点头,从布兜里又掏出些稳核散,对着两扇门板轻轻撒了过去——淡白粉末落在淡灰雾上,像糖融在水里,慢慢化开,门板上的纹路渐渐露了出来。
那些纹路是用雾介刻的,比相框里看得更清楚:左边门板上,“风”字是用柳叶纹拼的,“雅”字是用云纹拼的;右边门板上,“颂”字是用回纹拼的;每个字的周围,还刻着细小的图案——“风”字旁是飞鸟,“雅”字旁是草木,“颂”字旁是乐器,刚好对应《诗经》里“风、雅、颂”的意境。
老墨盯着左边门板上的“风”字纹路,突然“呀”了一声,手指着纹路里的飞鸟图案:“我认识这个!上次我来的时候,擦过这个飞鸟图案,当时还觉得奇怪,怎么门板上会刻这个,现在一看,这不是《诗经》里说的‘关关雎鸠’的样子吗?”
喜欢梦主:从拾荒开始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梦主:从拾荒开始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