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开,举国震动
胡人左贤王伊稚斜亲率数万铁骑南下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八百里加急军报、信使、以及南逃难民的口述,迅速传遍了楚国的每一个角落。
一时间,举国哗然,人心惶惶。
酒楼茶肆、市井街巷,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听说了吗?胡人又打来了!
好几万人呢!” “这次是冲着铁狼关去的!那张将军能顶住吗?”
“唉,好不容易消停几年,这日子刚有点盼头…”
“怕什么!跟他们干!当年能把他们打回去,现在也行!”
“说得轻巧,打仗不要钱粮不要人命啊?听说边关苦得很…”
恐惧、愤怒、担忧、好战…
各种情绪在全国各地交织蔓延。
通往南方的官道上,开始出现零星的、拖家带口逃难的人群,虽然朝廷尚未发布任何撤离命令,但不安的情绪已开始发酵。
消息传到皇宫,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金銮殿上,往日看似一团和气的朝臣们,立刻分裂成泾渭分明、争吵不休的两派。
宰相李文博手持玉笏,出列奏道,语气沉痛而“理智”:“陛下!胡人势大,数万铁骑来势汹汹,其锋正锐!
铁狼关虽经修缮,然兵力钱粮皆不足,岂能久守?
一旦关破,胡人马蹄南下,必将生灵涂炭啊!
臣恳请陛下,暂息天威,仿前朝旧例,遣一能言善辩之使臣,前往漠北,许以金银绢帛,行…行羁縻之策,让其退兵。
此为上策,可免刀兵之祸,保全江山社稷啊!”
一勋贵附和:“李相所言极是!区区边关之地,何必耗费国力死守?
给些钱帛,让其自退,方显我天朝上国气度!”
赵衡立刻激烈反驳,气得胡子都在发抖:“荒谬!李相此言,简直是误国!
胡人贪得无厌,畏威而不怀德!
今日割肉喂狼,明日其必索求无度!
我大楚立国之本,在于寸土不让!
铁狼关乃北门锁钥,一旦有失,北方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打!而且要狠狠地打!让胡人知道疼,方能换来真正太平!”
一老将慨然道:“陛下!军心可用!边关将士正浴血奋战,朝廷若先行议和,岂不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往后谁还愿为国守边?臣请陛下速发援兵,调拨粮草,支援铁狼关!”
还有一些人则模棱两可:“战有战的风险,和有和的道理…还需从长计议…”
更有甚者,如左侍郎刘文远之流,则阴阳怪气:“那张三金不是一向自称骁勇善战吗?还私自扩军…
想必抵挡一阵不成问题吧?何必如此惊慌。”
御书房内,年轻的皇帝萧景琰听着曹正淳汇报着前朝的争吵,心烦意乱,将手中的奏折狠狠摔在桌上。
“战!和!战!和!除了吵架,他们还能拿出点切实的办法吗?!”
他揉着发痛的眉心,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萧景琰心里知道:主和派看似老成谋国,实则是怯懦和自私!
主战派虽有血性,但国库空虚,兵员疲敝也是事实…
支援铁狼关?援军从何而来?粮饷从何而出?
周边那些军镇,哪个不是拥兵自保,肯真心出兵?
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死死盯着北方那个标注着“铁狼关”的点。
张三金…你上次擅自出兵,朕还未深究。如今,你真的能挡住数万胡骑吗?
你若败了…
朕的江山…
若是胜了…
你携大功而归,拥重兵于边关,朕又该如何制衡?
皇帝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他既希望张三金能打赢,保住国土,维护天朝颜面;又隐隐有一丝不愿宣之于口的担忧——怕边将功高震主。
“曹伴伴,”他疲惫地开口,“那边,铁狼关最新情况如何?
张三金…有几分胜算?”
曹正淳低眉顺眼:“回陛下,铁狼关确在积极备战,城防坚固,士气…似乎也高昂。
但胡人兵力数倍于他,且皆为精锐骑兵…张三金虽勇,恐也是…独木难支。
至于胜算…老奴不敢妄断。”
这话看似客观,实则加深了皇帝的忧虑。
“援军…粮草…”萧景琰喃喃自语,最终叹了口气,“拟旨:责令兵部、户部,即刻从京畿大营调拨三万石粮草,火速运往铁狼关!
再从河西、陇右节度使处,各抽调…抽调三千兵马,前往策应!”
这旨意,看似支援,实则力度远远不够,而且远水难救近火。
河西、陇右的兵马,是否会听调,何时能到,都是未知数。
“再…”萧景琰沉吟片刻,补充道,“给张三金发一道密旨:望其恪尽职守,奋勇杀敌,朝廷必不负功臣!
然亦需审时度势,若事不可为…
当以保全关城军民为要,可…相机撤回第二道防线。”
这道密旨,充满了无奈的妥协和暗示。
既鼓励,又给了退路,也透露出了朝廷的不自信和深深的忧虑。
曹正淳心中了然,躬身道:“老奴遵旨。”
喜欢穿越到古代当农民?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穿越到古代当农民?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