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要观察正气的强弱。”岐伯继续说道,“正气就像人体的卫士,抵御着疾病的侵袭。正气强的人,患病后恢复的能力也强;而正气弱的人,则更容易被疾病困扰。面色的润泽或枯槁,也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面色光润鲜明,就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充满生机,疾病也容易痊愈;若面色枯槁,毫无光泽,就像秋天里凋零的树叶,生命的活力已经减退,疾病也难以治愈。”
“脉象的虚实同样关键。”岐伯微微皱眉,专注地讲解着,“脉象就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晴雨表。脉来弱而流利,这是有胃气的表现,就像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柔和的涟漪,病也容易治愈。而脉搏与四时变化相适应,说明身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的节律一致,是可治之象。比如春天,脉象应如万物复苏般弦而柔和;夏天,脉象应如阳光炽热般洪大;秋天,脉象应如秋风扫落叶般浮而轻;冬天,脉象应如大地闭藏般沉而有力。一旦出现这些可治的迹象,医者必须抓紧时间治疗,就像抓住了治愈疾病的黄金时机。”
“反之,若形体与神气不相称,此为难治之症。”岐伯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比如一个人形体消瘦,却神色亢奋,或者形体健壮,却神色萎靡,这都表明身体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脉象实而坚硬,就像坚硬的石头,毫无弹性,病情必然加重;脉与四时相逆,更是不可治。比如在春季,本应是万物生发,脉象弦而柔和的时候,却见到了肺脉的浮涩,这就说明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节律相悖,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医者必须仔细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并如实地告知病家,让他们对病情有清晰的认识。”
“脉与四时相逆,具体表现为在春季见到肺脉,夏季见到肾脉,秋季见到心脉,冬季见到脾脉。”岐伯进一步解释道,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这些脉象皆悬绝无根,或沉涩不起,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与大地的联系,这就叫做逆四时。此外,若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正常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而见到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却反见浮大的脉象,这同样也叫做逆四时。这种脉象与四时相悖的情况,反映了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节律的失调,就像钟表的指针走乱了,整个身体的节奏也会被打乱,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还有,热病脉象本应洪大,却反而沉静。”岐伯神色凝重,继续说道,“热病就像体内燃起了一把火,气血运行应该加快,脉象也应洪大有力,就像汹涌的波涛。然而,若脉象反而沉静,就像波涛被突然冻结,这说明病情出现了异常,难以治愈。泄泻之病,脉象应小,却反而大。泄泻会导致人体的正气外泄,脉象应该是虚弱而细小的,若反而变大,就像一个漏洞百出的水桶,却还在不断地往里注水,病情必然加重。脱血之症,脉象应虚,却反而实。脱血后人体的气血亏虚,脉象应该是虚弱无力的,若反而坚实,就像一个空壳却装作充实,这是病情复杂难治的表现。病在体内,脉象却不实坚,病在体表,脉象却反而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的情况,皆为难治之症,就像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治疗的难度大大增加。”
“另外,五实之症与五虚之症若处理不当,也会导致死亡。”岐伯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敬畏,“所谓五实,脉盛,表明心受邪盛,就像心脏这个君主之官被敌人重重包围;皮热,是肺受邪盛,肺主皮毛,皮热说明邪气在肺经肆虐;腹胀,是脾受邪盛,脾主运化,腹胀表明脾的运化功能受阻;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肾司二便,二便不通说明肾脏的功能出现了严重问题;闷瞀,是肝受邪盛,肝主疏泄,闷瞀表明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这就是五实。”
“而五虚,脉细,是心气不足,就像心脏的动力不足,无法正常推动气血运行;皮寒,是肺气不足,肺主气司呼吸,皮寒说明肺气无法温煦体表;气少,是肝气不足,肝主疏泄,气少表明肝脏的疏泄功能减弱;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肾主藏精,泄利前后说明肾脏的封藏功能受损;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脾主运化,饮食不入表明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这便是五虚。”
“不过,也并非全无生机。”岐伯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如果五虚的患者能够进食一些粥浆,粥浆就像干涸土地上的甘霖,能够滋养胃气,使胃气逐渐恢复。当胃气恢复,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大便泄泻停止,那么虚证也有可能痊愈。若五实患者原本身热无汗,如今能够出汗,出汗就像打开了身体的散热通道,使体内的邪气有了出路;原来二便不通,现在大小便通利了,这说明身体的排泄功能恢复正常,那么实证也可以痊愈。这便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关键所在,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明,给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紫萱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要点。她时而微微皱眉,思考着岐伯所讲的内容,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病症的画面;时而轻轻点头,对某些观点表示认同,心中对医道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待岐伯讲完,她恭敬地说道:“先生的教诲,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医道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弟子定会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力求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诊疗中,为患者解除病痛。”
岐伯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期许:“紫萱,医道之路没有尽头,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成长。希望你能始终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忱和对患者的关爱,将所学的医道运用到实际中,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记住,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慈悲的心。”
紫萱望着岐伯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坚定。她再次翻开《黄帝内经》,在这宁静的静虚谷中,继续探寻着中医的无尽奥秘。她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医道的重任,而岐伯的教导和《黄帝内经》的智慧,将成为她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依靠。未来的日子里,她将不断努力,用自己的所学,去诠释医道的博大精深,去践行医者的神圣职责,为弘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