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忆起曾经的一段经历,接着说道:“我曾遇到一位年老体衰的患者,他长期食欲不振,身体虚弱,面色苍白,脉象细弱。我为他开具了用五谷熬制的汤液,嘱咐他每日服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他的食欲逐渐恢复,身体也变得强壮起来,面色也渐渐红润。这便是汤液在滋养身体、恢复健康方面的神奇功效。”
“还有一位患者,”岐伯继续说道,“他因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患上了寒湿痹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我在为他开具的药方中,加入了适量的醪醴,以增强药物的通经活络、散寒除湿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也逐渐自如。这便是醪醴在辅助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紫萱轻轻点头,心中对汤液醪醴的功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接着问道:“先生,《汤液醪醴论》中还提到了医患关系,这医患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岐伯目光深邃,神色凝重,缓缓说道:“紫萱,医患关系,绝非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它是医道中的关键核心,《汤液醪醴论》中‘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深刻阐述了二者互为标本的紧密联系。”
“从根本上讲,患者的疾病状态是一切治疗的源头,是本。”岐伯耐心解释,“每一位患者都带着独特的生活轨迹、体质特征和疾病成因走进医者的视野。比如,一位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饮食上偏好辛辣油腻,且生活作息极不规律的患者,他所患的疾病就会深深打上这些生活习惯的烙印。他可能因长期劳累、饮食失调而出现脾胃虚弱、湿热内生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舌苔黄腻等。这样复杂的个体情况,就是医者展开治疗的基石。”
“而医者,作为治疗的实施者,是标。”岐伯继续说道,“医者凭借着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技能,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如同在黑暗中为患者点亮一盏明灯。但这盏明灯能否真正照亮患者康复的道路,取决于对患者这个‘本’的深刻理解。一位经验丰富的医者,在面对上述患者时,不仅要依据其症状和脉象等诊断信息,开出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药方,还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状态。他可能会发现,患者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这也进一步影响了病情。于是,医者在治疗时,不仅给予药物治疗,还会耐心地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缓解焦虑情绪,引导他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
“若医患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配合,就会出现‘标本不得’的困境。”岐伯举例道,“曾经有一位患有慢性咳嗽的患者,我为他仔细诊断后,开出了调理肺气、止咳化痰的药方,并嘱咐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保暖。然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严格遵守医嘱,依旧频繁食用冷饮,且在寒冷天气中不注意添衣。结果,他的咳嗽症状虽有短暂缓解,但很快又反复加重。这就是因为患者没有配合医者的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邪气难以被彻底制服。”
“反过来说,若医者不能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同样也会导致治疗失败。”岐伯又说,“比如,一位年轻的医者,在面对一位老年患者时,只依据常见的病症表现开出药方,却没有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耐受性差等特点。结果,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不仅没有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所以,”岐伯语重心长地总结道,“医患之间需要建立起深度的信任和理解。患者要相信医者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如实告知自己的生活习惯、病情变化等信息。医者则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患者的诊治中,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标本相得’,让邪气得以消除,患者恢复健康。”
紫萱感慨道:“先生,这医患关系,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如此深刻复杂的道理,需要我们医者用真心、耐心和专业去维护。”
岐伯语重心长地说:“紫萱,作为医者,我们不仅要精通医术,更要懂得关爱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
紫萱恭敬地说:“先生教诲,弟子铭记于心。日后定当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患者解除病痛。”
岐伯微微点头,说道:“紫萱,《汤液醪醴论》中还提到了平复水气的方法,这对于治疗一些水肿、胀满等病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详细阐述道:“水气,乃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当人体的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气停滞于体内,从而引发水肿、胀满等病症。治疗水气之病,首先要调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