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隐洞天内,杨凡并未急于开始修炼《地煞镇岳功》。他深知根基的重要性,贸然转修高阶功法,若与自身《厚土诀》根基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他首先花费了半月时间,反复研读《地煞镇岳功》(残卷)筑基篇的总纲与入门部分。功法玄奥,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引煞炼罡、镇岳擎天的磅礴意境,远非《厚土诀》可比。但正如他所料,功法开头便明确指出,修炼者需具备精纯浑厚的土行灵力根基,并需能初步引动并承受地脉煞气。
“地脉煞气……”杨凡沉吟。这并非寻常地脉灵气,而是地底深处混杂了各种驳杂、阴寒、暴戾气息的能量,寻常修士避之唯恐不及。引煞入体,一个不慎便是经脉受损、灵力污浊,甚至走火入魔的下场。
“我有戊土真罡护体,对土行力量的掌控远超同阶,更有戊土之精这等至宝时刻滋养温润经脉,或许可以一试。”杨凡评估着自身条件,“但前提是,必须找到一处地脉煞气相对温和、且能被引动之地。”
云隐峰灵眼之泉提供的是纯净灵气,并非地脉煞气。他需要外出寻找合适的修炼地点。
不过,在此之前,他需做好万全准备。一是继续巩固修为,将练气八层的境界彻底稳固;二是提升丹道技艺,若能炼制出清心丸,对于稳定心神、抵御煞气侵蚀必有奇效。
接下来的两个月,杨凡的生活恢复了之前的规律。白日炼丹,晚上修炼《厚土诀》与温养戊土真罡。
清心丸的炼制难度远超行气散。它不仅需要精确控制十三种药材的投入顺序和火候,更需要在成丹前打入一道特殊的“宁神法印”,用以凝聚药力中的宁静安神特性。
第一次尝试,杨凡在投入第三味辅药“寒烟草”时,火候稍旺,导致其药性中的寒烈之气破坏了整体平衡,整炉药材化作一滩散发刺鼻气味的黑水。
第二次,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火候,但在打入“宁神法印”时,神识消耗过大,导致法印结构不稳,最终成丹三颗,却色泽灰暗,药效十不存一。
第三次、第四次……接连失败了七次!浪费了价值近两百灵石的药材!
杨凡看着又一炉报废的药材,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清心丸的炼制,对神识的强度和精细度要求极高,远非辟谷丹和行气散可比。
他暂停了炼丹,转而开始有意识地锻炼神识。除了日常修炼时的温养,他还尝试同时操控多件物品,或者将神识分成数股,同时进行不同的精细操作,比如一边控制丹火,一边用神识刻划最简单的符文。
这个过程枯燥而痛苦,神识的过度使用带来阵阵针扎般的头痛。但他坚持了下来。同时,他每日服用自己炼制的行气散辅助修炼,虽然效果不如戊土行气散,但也能感觉到灵力在缓慢而坚定地增长,朝着练气八层中期迈进。
半月后,当他再次开炉炼制清心丸时,感觉已然不同。
神识如同无形的触手,清晰地感知着丹炉内每一分温度的变化,每一种药材药力的融合与冲突。投入“宁神法印”的瞬间,他心神空明,法印勾勒得圆融流畅,与炉中药力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炉盖揭开,五颗龙眼大小、色泽乳白、表面隐隐有云纹流转的丹丸静静躺在炉底,散发出令人心神宁静的清香。
清心丸,成了!
虽然成丹率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但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杨凡取出一颗服下,一股清凉气流直冲识海,原本因持续炼丹和锻炼神识而带来的疲惫感顿时消散大半,心神变得格外清明透彻。
“好东西!”杨凡眼中闪过喜色。有此丹辅助,无论是修炼还是应对危机,都能多一分把握。
成功炼制清心丸后,杨凡的丹道技艺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续几次炼制,成丹率逐渐稳定在四到五颗,偶尔还能出现品质上乘的丹丸。
他尝试将一丝戊土真罡融入清心丸的炼制,却发现效果不佳。清心丸主宁神静心,戊土真罡的厚重沉凝特性反而会干扰其药性的纯粹。这让他明白,并非所有丹药都适合融入真罡,需因丹而异。
在此期间,他也将之前购买的青桑木芯粉末,小心地混入灵田土壤中,并将那几枚得自吴岩遗产、一直未能发芽的不知名灵草种子种下。数日后,他惊喜地发现,种子竟然真的萌发出了脆弱的嫩芽!虽然距离成熟遥遥无期,但总算看到了希望。
修炼、炼丹、培育灵草……时间在充实中流逝。转眼又是三个月过去。
杨凡的修为彻底稳固在练气八层中期,戊土真罡更加凝练,已能覆盖至手腕处。清心丸的成丹率提升至五成左右,他也积攒下了二十余颗品质不错的成品,以及数十瓶普通行气散和辟谷丹。
是时候外出寻找地脉煞气,为转修《地煞镇岳功》做准备了。
他再次易容离开云隐洞天,此次目标明确——寻找地脉煞气外泄之处。根据《地煞镇岳功》中的描述以及一些地理杂闻的记载,这类地点多出现在矿山深处、古战场遗址、或者某些地壳变动频繁的区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