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谷的辉煌胜利,以及随之而来那场酣畅淋漓的技术“收割”,如同最响亮的宣言,穿透了废土的沉寂,将“柏淋”这个名字,深深烙印在了这片土地上所有幸存者的心中。
这不仅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名字,更是一个拥有着不可思议的工业潜力、甚至能“消化”强敌科技的神秘势力的代号。
吸引力,由此产生。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柏淋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浪潮。零散的幸存者、小型的流浪团体、甚至是某些在残酷竞争中难以为继的微型聚落,都如同追寻着灯塔的航船,从四面八方跋涉而来,汇聚到这座被钢铁与秩序守护的城市。
他们之中,有面黄肌瘦、仅凭一口气撑到这里的普通人;有身怀各种手艺——从木工、瓦匠到懂得些许机械维修的匠人;
甚至还有极少数在旧时代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系统的“空投”补充依旧规律而沉默,但主动来投的活生生的人,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技能、更鲜活的思想,以及……对柏淋模式的认同与渴望。
当市政厅的人口统计数字最终突破 四位数的门槛,稳稳站在一千两百余人 时,一种质变,悄然发生。
城市边缘,新的、规划更合理的居住区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虽然依旧是实用为主的风格,但开始出现了简单的社区广场和公共设施。
一个小型的、由市民自发组织的学校正式成立,尽管教材匮乏,但朗朗的读书声已然成为了城市新的背景音之一。
集市变得更加热闹,交换的物品也越发多样,甚至出现了极少数以手工制品或特色食物换取积分的“个体户”。
柏淋市,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了生存而绷紧神经的军事化堡垒,它开始真正拥有了一丝 “社会” 的雏形,一种在末日中艰难复苏的、属于人类社区的活力。
然而,在这片看似日益“正常”的生活图景之下,一股更加深沉、更加专注的力量,正在城市的工业心脏与核心实验室中,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奔流涌动。
吸收、学习、整合、创新——这八个字,成为了王尔领导的技术团队乃至整个柏淋军工体系的最高信条。
那场由复兴要塞“馈赠”的技术盛宴,远未被消化完毕。核心实验室区域,警戒等级不降反升。被运回的“扞卫者”和“猎隬”残骸,早已不再是完整的形态,它们被彻底“肢解”,化为了无数个细分的研究课题。
材料分析室内,技术人员们利用能搞到的一切手段,分析着复合装甲的层压结构、合金成分,试图复现甚至优化出属于柏淋自己的特种装甲钢配方。每一次冶炼炉中按照新配方熔炼出的钢锭,都会被送到测试场,承受各种穿甲弹和破甲弹的考验,数据的积累缓慢却坚定。
动力研究部门,则对着“猎隬”那相对完整的电驱动系统残骸如痴如醉。虽然受限于基础工业水平,短期内实现全电驱动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他们从中汲取了关于能量管理、电机控制和静音设计的思路,并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对现有V系列柴油机的改进,以及对未来动力包的规划之中。
而那门被“嫁接”到T-72上的“柏淋-120”滑膛炮,更是成为了持续优化的焦点。基于对原版“扞卫者”火炮残骸的深入研究,王尔团队不断微调着自产120炮的内膛处理工艺、膛线(虽然叫滑膛炮,但某些辅助结构仍需精密加工)精度以及炮弹的弹托设计。他们甚至在尝试,利用系统提供的有限资料和逆向推导,为这门炮开发专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虽然最初的几次试验弹要么飞行不稳定,要么穿深不及预期,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离真正掌握这门炮的全部潜力更近了一步。
不仅仅是“吃透”俘获科技,自主的整合与创新也在同步进行。
基于T-72底盘和逆向工程获得的思路,一种代号 “铁盾” 的重型步兵战车项目悄然启动。它计划采用强化后的T-72底盘,搭载一门由35毫米埋头弹武器站改进而来的、射速更快的自动炮,并能运送一个班的步兵。旨在为未来的机械化步兵提供可靠的伴随支援和机动能力。
另一项计划,则是对“棱堡”火控系统的深度挖潜。技术人员们尝试为其加装从废墟中回收修复的、性能尚可的激光测距仪和简单的弹道计算机,力求将T-72M1(B) “嫁接者”的首发命中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整个柏淋的军工体系,仿佛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消化系统,贪婪地吸收着一切能够获取的技术养分,然后通过自身独特的工业代谢,将其转化为更加适合这片废土、更能有效扞卫自身利益的钢铁爪牙。
辉霜冽行走在日益繁忙的街道上,看着孩子们在空地上奔跑,听着集市传来的喧嚣,再望向远方工业区那永不熄灭的灯火和隐约传来的测试炮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