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时分,万籁俱寂,阴气如墨般浓重,仿佛能渗进人的骨髓。张道陵盘腿坐在山洞中央,周围环绕着九个巨大的丹鼎,每个鼎上都刻有不同的卦象。
张道陵的目光落在了坎位的丹鼎上,他发现鼎内的玄冥真水开始凝结成冰花,这是阴气最盛的征兆。他深吸一口气,按照星图的指引,将掌心轻轻贴在鼎腹上。
刹那间,张道陵的眼前景象骤变,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立的小千世界之中。
只见一座巍峨的雪山之巅,一个身着羽衣的虚影正站在那里,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有些模糊,但张道陵能感觉到他手中掐着的正是丑时三刻的北冥印诀。
随着虚影的动作,一朵洁白如雪的雪莲从他手中飞起,如同翩翩起舞的仙子,轻盈地落入了丹炉之中。
就在雪莲落入丹炉的瞬间,现实中的坎鼎突然发出一阵轰鸣,一道三丈高的湛蓝火柱腾空而起,鼎身也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
张道陵凝视着那口鼎,突然间,鼎身上仿佛有一层银光闪过,一行银色的符咒缓缓浮现出来:“癸丑逢冰魄,玄水生丹华”。
寅时,黎明破晓,晨曦微露,张道陵在山洞中忙碌了一夜,终于踏遍了九鼎的方位。
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但是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透露出一种专注和决心。
一夜的时间,他在鼎与鼎之间穿梭,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感受着鼎身上的气息和力量。
他的鬓角已经凝结了冰霜,那是他在寒冷的山洞中长时间站立的结果;而他的额头则有几处火痕,那是他在研究鼎中的火焰时不小心被灼伤的。
然而,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的专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参悟九鼎的奥秘。
终于,当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着“龙虎谷”的龙字时,张道陵终于有所收获。
他的袖中,多出了九张“时辰方位契”。
这些契纸都是以星辉为墨,鼎纹为纸制成的,上面记录着他在每个鼎上留下的印记。
这些印记,不仅是他对九鼎的理解,更是他这次参悟的关键所在。
而当一缕阳光透过洞顶的裂隙,如金色的箭矢般射在中央丹鼎上时,那些悬浮在半空中的篆字突然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化作九条灵气游龙,分别钻入了对应方位的鼎耳之中。
“九鼎同炉,周天共济。”张道陵望着眼前的情景,不由得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他似有所醒悟,猛地咬破食指,将鲜血滴在太极图上。
只见那鲜血仿佛有生命一般,迅速在太极图上勾勒出一个鲜血八卦。
就在鲜血八卦完成的瞬间,九鼎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缓缓升起。
每一尊鼎都发出不同颜色的丹火,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交相辉映,宛如彩虹一般绚烂夺目。
离鼎中,熊熊赤焰翻腾,毕方的虚影在其中若隐若现,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
坎鼎内,幽蓝的光芒如波涛般涌动,玄龟的甲纹在蓝光中时隐时现;
震鼎上,青色的雷光缠绕,木德青龙的身影在雷光中咆哮飞舞。
张道陵凝视着随着星位移动而不断变换位置的鼎群,脸上露出狂喜之色。
他终于领悟了丹经扉页上那句“一鼎一洞天,九转证大罗”的真正含义!就在张道陵沉浸在领悟的喜悦中时,突然,山洞开始剧烈摇晃起来,轰鸣声震耳欲聋。
原来,九鼎共鸣引发了天地灵气的紊乱,引来了山中的地脉异动。
一道道裂缝在洞壁蔓延,巨石纷纷滚落。张道陵强忍着内心的慌乱,迅速运转灵力护住身体。
他深知此时必须稳定住九鼎,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他咬着牙,双手结印,试图控制住不断晃动的九鼎。
就在局势越来越危急时,那九张“时辰方位契”突然从袖中飞出,悬浮在九鼎之上,散发出柔和的光芒,竟渐渐稳住了鼎身。
与此同时,山洞外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隐隐有天雷闪动。张道陵明白,这是天地对他参悟九鼎奥秘的考验。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望向洞外,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雷劫。
第一道天雷如银色巨龙般直劈而下,狠狠砸向张道陵。他周身灵力疯狂运转,形成一道护盾,抵挡住了这一击。
然而,天雷接踵而至,一道比一道猛烈。每一道天雷落下,山洞便颤抖得更加厉害,周围的山石不断崩塌。
就在他苦苦支撑时,九鼎突然光芒大盛,与“时辰方位契”相互呼应,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他分担了不少天雷的压力。
张道陵趁机调整状态,将自身灵力与九鼎之力融合。
随着最后一道天雷劈下,他爆发出全部力量,竟将天雷硬生生地挡了回去。天雷消散,乌云渐渐散去,山洞也停止了摇晃。
张道陵疲惫地瘫倒在地,但脸上却满是喜悦。他成功度过雷劫,此时九鼎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似乎已完全被他掌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