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张道陵并未因眼前所见而乱了心神。相反,他迅速冷静下来,准备将这份独特的观察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思考,巧妙地融入进了今日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当中。
此刻,讲堂前方那由洁白如雪的汉白玉铺就而成的台阶,在寒冷彻骨的冬日寒风肆虐之下,已然结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宛如水晶般闪耀夺目的冰凌。
然而,这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冰凌,却丝毫未能阻拦住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莘莘学子们前进的步伐。
他们一个个怀揣着对于知识的无限渴求与热切期盼,全然不顾严寒的侵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洋溢着浓厚学术氛围与智慧光芒的神圣之地--太学。
讲台上,张道陵决定先讲讲《洛书》,当他缓缓展开那幅三尺长的《洛书》绢帛时,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变得鸦雀无声,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张道陵缓缓地伸出右手食指,轻轻地触摸着绢帛之上那四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字——戴九履一。
就在他的指尖与字迹相触的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是触动了一道尘封已久的古老机关。
刹那间,只听得一阵轻微的嗡嗡声响起,原本平静的青石铺就的地面开始微微颤动起来。
紧接着,一道道宛如水波般的纹路悄然浮现,以张道陵所站之处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这些纹路犹如活物一般,不断扭曲、交织,形成一幅美轮美奂却又令人心生畏惧的图案。
与此同时,九宫格形状的金色光芒自地面的缝隙中喷薄而出,如同一条条灵动的金色丝线,迅速沿着那些纹路蜿蜒生长。
它们相互缠绕、穿梭,交织成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光网,将整个庭院都笼罩在了其中。
在这片流转不息的卦象光芒之中,学子们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他们呆呆地望着眼前这神奇的一幕,嘴巴微张,却说不出一个字来。
此时此刻,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股神秘力量带来的震撼,内心深处对于知识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也变得越发强烈起来。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不测”既指占筮求卦的结果,也指自然和人事的具体变化。
“神用无方谓之圣!”张道陵的声音宛如穿越无尽时空而来,缥缈空灵得好似来自九天之外。它悠悠荡荡,似缓似疾,如同一缕轻烟,自那浩渺无垠的苍穹深处飘飘然落下。
伴随着这声清越而又神秘的话语,半空中原本静静悬浮着的河图虚影忽然剧烈颤抖起来。
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那河图虚影竟像是被一股无形巨力生生击碎一般,刹那间化作无数细碎的光点。这些光点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紧接着,它们又如一场盛大的流星雨般倾泻而下,直直地朝着下方众多听众的眼眸坠落而去。
一时间,人们只觉得眼前一片绚烂多彩,那些闪烁的星子似乎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目眩神迷。
就在众人皆沉浸于这番奇景之时,位于后排的一位老儒生缓缓站起身来。
岁月无情地在他那张饱经风霜的面庞上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皱纹,每一道都诉说着过往的沧桑与故事。
只见他双手微微颤抖着,艰难却坚定地举起手中那根看上去颇为寻常的鸠杖。
然而,当鸠杖举起的瞬间,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杖头处原本平淡无奇的太极玉竟然猛地绽放出七彩毫光。
那光芒起初只是一丝一缕,但转瞬间便已汹涌澎湃,如潮水般奔涌而出。光芒流转之间,恰似天边绚丽的霞光,映照得整座殿堂亮如白昼。
那七彩毫光如同彩虹般绚烂夺目,它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与穹顶之上垂落而下的紫气相互交融、缠绕。
两种光芒交相辉映,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华丽的光网,宛如一层薄纱轻轻地覆盖着整个空间。
这张光网如梦如幻,每一道光线都闪烁着奇异的色彩和光芒,让人目不暇接。
站在这片光影之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里,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深深震撼。
他们瞪大双眼,难以置信地望着天空中的奇景,心中涌起一股对天地间最为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
这种天人感应的壮观景象并非罕见之事,每当张道陵讲学之时,便时常会有如此惊人的现象出现。
在那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弱冠之年,张道陵已然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才华与智慧。
彼时的他,早已置身于太学这所历史悠久且底蕴深厚的古老学府之中,并开始登台讲经授业。
张道陵对于学术的钻研可谓深入骨髓,尤其是对那部被誉为上古奇书的《尚书·洪范》更是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虽然,这部古籍中的内容晦涩难懂,其中蕴含的五行之理更是犹如迷雾一般让人难以捉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