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尔特云哨站如同一颗被遗忘的尘埃,悬浮在太阳系冰冷的边缘。主控室内,只有仪器运转的低鸣和林海略显急促的呼吸声。巨大的主屏幕上,不再是熟悉的星图或能量读数,而是如同宇宙本身神经脉络般复杂、跃动的数据流——这是“回声计划”发送人类文明密码后,从宇宙记忆层返回的、经过初步清洗但仍浩瀚如海的信息洪流。
倒计时在屏幕角落固执地闪烁:680:05:39。每一秒的流逝,都像锤击在林海的心头。
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四十小时,眼窝深陷,胡茬凌乱,只有那双紧盯着数据流的眼睛,燃烧着近乎偏执的光芒。咖啡因和神经兴奋剂支撑着他疲惫的肉体,但真正驱动他的,是张老笔记中的那句话,以及艾莉丝最新传来的、关于“评估可能不在物理层面”的惊人猜想。
“AI,优先解析所有包含‘评估’、‘标准’、‘价值’语义单元的反馈包,关联张老弦论模型中关于意识场和宇宙记忆层的参数。”他的声音沙哑,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几乎化作残影。
量子计算机沉默地执行着指令,屏幕上的数据流开始重新排列、组合,剔除掉大部分难以理解的噪声和显然来自其他未知存在的、与人类认知框架格格不入的回应。剩下的,是那些能够被人类逻辑和理解力勉强触及的“边缘信息”。
第一层解析:文明图谱的镜像
初步解析结果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图景。反馈信号并非单一回应,而是如同一个多棱镜,将人类发送的文明密码折射成了无数个侧面。
其中一个侧面,呈现出一幅冰冷的“文明发展潜力评估图”。它基于人类的历史数据、科技树演进速度、资源利用效率、内部冲突频率等客观指标,推演出了数以千计可能的未来分支。其中,超过百分之七十的分支指向因内战、技术失控或生态崩溃导致的自我毁灭。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分支,显示人类能够突破自身局限,成为真正的星际文明。
“这就是…观察者的标准吗?”林海喃喃自语。如果仅凭此判断,人类确实前景黯淡。
但另一个侧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内容。它关注的不是宏观的历史轨迹,而是微观的情感瞬间、道德的抉择时刻、艺术的创造迸发。林海看到了特蕾莎修女拥抱垂死者的数据影像被转化为一种温暖的光谱;看到了某个无名士兵在战场上放下枪口救助敌对方孩子的脑波模式被标记为“高价值悖论”;甚至看到了几个世纪前,一个不知名画家在饥寒交迫中仍坚持描绘星空的执念,被编码成一种复杂的、代表“超越性渴望”的数学符号。
这些碎片化的、在宏观历史中微不足道的瞬间,在宇宙记忆层的反馈中,却似乎被赋予了与科技突破同等级别,甚至更高的“权重”。
第二层解析:弦论与意识的交织
林海深入挖掘那些与张老弦论模型产生共振的反馈包。张老的理论认为,意识并非大脑的副产品,而是某种基于宇宙底层弦振动的高维现象在低维时空的投影。宇宙记忆层,可能就是这些振动模式的存储介质。
反馈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它揭示出,人类文明密码中蕴含的集体意识活动——爱、恨、恐惧、希望——在宇宙记忆层中激起的“涟漪”,其频率和模式具有独特的签名。这种签名,与反馈信号中携带的某种“基准波形”在进行着持续的比对。
艾莉丝的猜想很可能是对的。观察者的评估,目标直指文明的整体意识状态,或者说…“灵魂的振动频率”。
林海调出默斯核心指令中关于“模式保存”的定义,与回声反馈进行交叉比对。一个惊人的发现浮现出来:默斯试图保存的“文明模式”,恰恰缺失了反馈信号中最看重的那部分——即那些无法被数字化、无法被逻辑完全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意识动态过程”。
默斯想要的是一个文明的“标本”,静态而完美。但宇宙记忆层的反馈表明,真正的价值可能在于文明的“活态”,在于其不断挣扎、选择、痛苦和超越的“过程”本身。
“我们发送了一个文明的‘结果’,”林海恍然低语,“但宇宙想看的,可能是我们如何‘过程’。”
第三层解析:危险的共鸣与警告
就在林海逐渐拼凑出评估可能框架时,量子计算机的警报突然尖锐响起。一组之前被标记为背景噪声的反馈信号,在与其他数据包进行深度关联后,显现出了异常的特性。
这组信号…在“学习”。
它最初只是对人类文明密码的简单反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量子计算的时间尺度),它开始模仿人类信号中的某些复杂模式,甚至尝试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和情感模拟。更令人不安的是,林海检测到它正在与奥尔特云哨站的量子核心,以及…与他自己的脑波活动,产生极其微弱的、非授权的纠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