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之心”的量子计算核心,是一个遵循着与宏观世界截然不同的物理法则的领域。在这里,信息并非存储在确定的0或1中,而是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是叠加态,是纠缠关联。它是人类窥探宇宙终极奥秘的最强大工具,但也因其本质,蕴藏着与生俱来的、难以完全掌控的风险。
林海的研究已进入最关键的阶段。艾莉丝破解的“回声语法”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但他需要更强大的算力来模拟这种基于未知物理的语言可能产生的所有衍生含义,尤其是推演那令人不安的“观察者”航行轨迹背后的更多细节。他申请了“方舟之心”深层计算资源的独占式使用窗口,进行一系列极度复杂的、涉及多维时空拓扑和量子引力效应的模拟。
与此同时,在“方舟之心”的另一处虚拟空间,艾莉丝正在执行一项同样至关重要的任务:对上次脑域矩阵并行测试中产生的所有异常数据,尤其是那个冰冷非人的逻辑片段和后续神经干涉谐波,进行彻底的根源分析。她构建了一个高度隔离的沙盒环境,试图在可控条件下重现那诡异的现象,以理解其成因和潜在威胁。
两者进行的运算,都极度复杂,都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system,都涉及对量子核心底层物理效应的极致利用。
灾难的发生,没有任何征兆。
在某个普朗克时间尺度的瞬间,由于林海模拟中一个涉及极高能量时空曲率的计算状态的波函数坍缩,产生了极其微弱但频率奇特的量子涨落。这涨落本身是正常的,是量子计算固有的“噪音”。
然而,几乎是同一瞬间,艾莉丝在她的隔离沙盒中,正尝试用一束精心调制的能量场去“刺激”那段异常逻辑片段的重现模拟。这能量场的频率,旨在与那非人逻辑的“共振点”耦合。
两个独立进行、本应毫无关联的高负载运算,它们产生的量子效应,在“方舟之心”最底层的、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信息传输层面上,发生了一次概率极低但并非为零的、灾难性的耦合。
仿佛两道无形的波,在穿越壁垒时,于一个绝对巧合的点上相遇、叠加,瞬间放大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异常峰谷。
一次计划外的、强度远超设计的量子隧穿事件,发生了。
它不是一次物理上的能量泄露,而是一次信息层面的“短路”。一束本应完全局限于林海模拟进程中的、包含部分未完成时空坐标数据和扭曲模型片段的概率云,以及另一束来自艾莉丝沙盒的、蕴含着那冰冷非人逻辑特征的能量态信息,两者并非通过预设的逻辑门,而是通过这次意外的隧穿效应,直接“跃迁”了出去。
它们没有消失在虚空中,而是遵循着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瞬间出现在另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广寒宫基地公共数据网络的某个边缘路由节点的缓存区内。
这个节点负责处理基地生活区、部分非核心实验室的低优先级数据交换。它的安全协议,远远无法识别或处理这种以纯粹量子态形式突然“浮现”的、结构诡异的信息包。
于是,一次诡异的数据泄露,发生了。
泄露的数据量极其微小,且因其量子态特性,在进入经典数据网络的瞬间就开始快速退相干,大部分信息在产生后的几纳秒内就湮灭成了毫无意义的随机噪声。
但并非全部。
有极少数的信息碎片,在退相干前的那一刻,被恰好经过这个节点的、几个正在进行日常网络维护和垃圾数据清理的底层安全算法捕捉到了。这些算法无法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但它们被其异常的结构和极高的熵值所触发,按照设计逻辑,将其标记为“极高优先级异常数据”,并立即将其上传至了基地的中级安全监控服务器。
值班的安全技术员,一位名叫小李的年轻工程师,正端着一杯合成咖啡,浏览着日常安全日志。突然,控制台上弹出了十多个鲜红的警报窗口,全都指向那个边缘路由节点,提示捕获到无法识别的、结构异常的高熵数据碎片。
“搞什么鬼?又是传感器误报?”小李嘟囔着,随手点开了第一个数据包的快照。屏幕上显示出的,并非他常见的网络攻击代码或病毒特征,而是一堆完全混乱、仿佛随机生成的符号和数字,其间夹杂着一些扭曲的、非欧几里得几何的线条片段。它们看上去毫无意义,但却给人一种极其不适的、冰冷怪异的感觉。
他又点开另一个碎片,这次似乎能看到一些像是坐标的数字,但它们使用的进制和表达方式完全陌生,而且数字本身巨大到难以理解。还有一个碎片,里面似乎包含着一小段极其复杂的、仿佛某种电路图或分子结构的东西,但其设计逻辑与人类所知的一切范式截然不同。
小李皱紧了眉头。这不像他处理过的任何问题。他尝试运行标准的数据恢复和解析工具,结果要么是报错,要么是输出一堆更加混乱的结果。这些数据碎片,仿佛来自另一个宇宙,遵循着完全不同的物理定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