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除夕,是冰天雪地里的红火喧嚣,是千家万户窗棂透出的暖光,是空气中弥漫的鞭炮硝烟和饭菜香气。而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边缘的广寒宫基地,除夕,则是一场在精密人造穹顶之下,对抗着宇宙洪荒的、微小而坚韧的温暖仪式。
巨大的生态穹顶(C区生活区)此刻被巧妙地调整了光照周期,模拟着地球北半球冬季的黄昏。主照明系统暗淡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串临时挂起的LED彩灯和红色剪纸,投射出温暖而喜庆的光晕。空气循环系统似乎也放缓了节奏,让来自地球的、经过精心配比的“年味”香氛——一种混合了淡淡硝石、柑橘、食物油脂和松木气息的安神剂——能更持久地弥漫在舱室里。
今天是农历除夕。对于广寒宫基地上千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驻留人员而言,这或许不是他们传统的节日,但却是“火种计划”启动、人类常驻月球以来,第一个象征团圆与辞旧迎新的重要节点。联合基地管理层,在陈锋的强力推动和雷将军的安全许可下,特批了这次短暂的集体庆祝活动。目的不言而喻:缓解长期封闭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凝聚人心,在这片荒芜之地重新锚定“家”的坐标。
食堂区被临时改造成了宴会厅。长长的合金餐桌被拼接起来,铺上了罕见的、从地球带来的红色一次性桌布。最重要的“舞台”,则是一排排临时搭建的操作台,上面摆满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东西:面粉袋、脱水蔬菜、冷冻肉糜(部分是实验室培育的)、以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厨具。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台经过萨米尔团队紧急改造的、适合月面低重力环境下和面的多功能料理机。
包饺子——这项极具象征意义和参与感的集体活动,成为了今晚的核心任务。
“面粉!面粉加水比例在1:0.55!注意!低重力环境下水性不同,分批少量添加!”一名来自中国北方的工程员,临时客串起总厨,拿着扩音器在操作区间穿梭呼喊,声音因为激动和缺氧(心理上的)而有些嘶哑。
周围是手忙脚乱、状况百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们。这些能操控精密仪器、计算轨道参数、处理月岩样本的精英们,此刻正对着面团和馅料束手无策。
“哦,见鬼!我的面团粘在手套上了!它为什么不像视频里那样光滑?” “馅料!谁的馅料飘起来了?!快抓住那团葱花!” “擀面杖!在六分之一重力下根本用不上力!面饼全飞了!” “建议使用固定器!或者采用捏合式包法!”这是萨米尔的声音,他正严肃地观察着一台料理机的搅拌参数,试图从材料流变学角度提供技术支持。
笑声、惊呼声、笨拙的尝试和偶尔的成功欢呼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暂时驱散了基地里平日那种近乎凝固的、高效而冰冷的科研氛围。
陈锋并没有参与包饺子。他站在稍远处的一个略高的平台上,一身笔挺的联合太空署制服,双手背在身后,目光扫过整个喧闹的场面。他的表情依旧严肃,像是在检阅一场重要的工程任务。但他微微放松的嘴角和眼中不易察觉的柔和,透露了他内心的认可。雷将军则坐在角落的一张桌子旁,面前放着一杯清茶,鹰隼般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人群,但他并没有阻止任何人的欢笑,只是将安保人员的布控调整得更外松内紧了一些。维持秩序,也是保障安全。
叶薇也在人群中。她换下了日常的训练服,穿着一件红色的保暖内衣,正认真地跟一位来自山东的地质学家学习捏褶。她的动作带着机甲驾驶员特有的力量感和精准度,捏出的饺子一个个棱角分明,像是微缩的工程模型,引得老师傅连连点头称赞。“叶队长,你这饺子,下锅肯定不会散!”叶薇难得地露出了一丝轻松的笑容,额头上甚至有了细微的汗珠。
林海没有参与动手。他独自坐在一个靠舷窗的位置,膝上放着便携式工作台,屏幕上是不断滚动的深空信号数据分析代码。但他的目光并未聚焦在屏幕上,而是透过厚厚的复合玻璃窗,望向地球。此刻的地球,正好运行到月球的正面,那是一轮巨大无比的、蓝白色的“明月”,静谧地悬挂在漆黑的天幕上。他能清晰地看到东亚大陆的轮廓,想象着那片土地上此刻正洋溢着的、真正意义上的万家灯火。他的眼神有些迷离,导师张老的面容和那些未解的弦论密码,似乎与眼前的景象重叠在一起。
艾莉丝则通过遍布基地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参与”着这场宴会。她无法品尝味道,但能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变化,能捕捉每个人的表情频率和声波中的情绪含量。“喜悦指数上升37.5%,压力激素平均水平下降22.1%。集体认同感波形趋于同步……”她在后台默默地记录着这些数据,并尝试理解这种看似低效却效果显着的情感联结模式。她甚至通过一台服务机器人的扬声器,播放起一首轻柔的、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背景音乐,让氛围更加融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