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基地的喧嚣与震动,无论是叶薇在舱外对抗冰冷的真空,还是艾莉丝在量子实验室里捕捉幽灵般的纠缠对,都被“星穹”观测中心厚重的隔音墙和电磁屏蔽层牢牢隔绝在外。这里,是月球背面永恒寂静的受益者,是人类伸向宇宙最深处的、最敏锐的耳朵和眼睛。
林海置身于半昏暗的主控室内,只有无数屏幕发出的幽光映照着他专注而略显疲惫的脸。巨大的环绕屏幕上流淌着的是宇宙最底层的“噪音”——来自大爆炸的古老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它本该是近乎完美的黑体辐射曲线,均匀、平滑,如同天鹅绒般铺满整个天空,是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基石,是验证宇宙年龄、组成和演化史的罗塞塔石碑。
但此刻,林海的眉头紧锁,目光死死盯着一块副屏幕上不断刷新、并逐渐偏离基线的频谱数据流。他的导师,已故的张老,曾穷尽一生之力试图在这片平滑的宇宙幕布上寻找可能存在的、细微到极致的“褶皱”或“涟漪”,那或许是更早期宇宙的印记,或许是其他物理过程的线索,甚至……可能是某种非自然起源的痕迹。
张老至死都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只留下了一堆近乎偏执的猜想和复杂的弦论推演模型。林海继承了这份事业,也继承了这份近乎绝望的期待。他利用月球背面绝佳的电波静默环境,调动了刚刚完成初步部署的月背射电望远镜阵列的一部分算力,持续扫描着张老模型中特别标注的几个天区,进行着看似徒劳的重复验证工作。
这原本是一个例行公事、近乎于仪式般的日常任务,更多是出于对导师的纪念而非真正的科学期望。
然而,今天的数据流却透着一股诡异。
“系统自检通过……环境干扰监测正常……探测器增益稳定……” AI用平稳的语调汇报着常规状态。
但林海的手指却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他的直觉,那种长期与混沌数据打交道培养出的、近乎本能的警觉,告诉他有什么东西不对。不是设备故障,不是环境干扰,而是数据本身,在那极致平滑的曲线上,似乎隐藏着一丝极其微弱、却不应存在的“毛刺”。
“聚焦天区CMA-742b,频段22.5-23.0 GHz,精度提升至最大。”林海低声命令道,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控制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指令确认。数据重处理中……需要调用‘方舟之心’备用计算节点进行相关干涉分析。” AI回应。
“调用。”林海毫不犹豫。他知道艾莉丝和萨米尔正在为量子纠缠和能源问题焦头烂额,占用宝贵的“方舟之心”算力来做这种近乎“捕风捉影”的分析,一旦毫无发现,他很难向陈锋解释。但那种萦绕不去的预感驱使他必须这么做。
屏幕上的数据流开始以更精细的尺度重新绘制频谱图。代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平滑曲线被无限放大,其微观起伏——那些源自宇宙最初量子涨落的原生各向异性——如同细腻的织物纹理般呈现出来。这一切看起来依然符合预期,符合ΛCDM标准模型的预言。
林海的身体微微前倾,几乎要嵌入屏幕之中。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细微的波峰和波谷。
突然,他的呼吸一滞。
就在那放大到极致的频谱上,在一个本该是随机起伏的区域,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但却尖锐到不自然的凸起!它的宽度非常窄,集中在约22.78 GHz的频率上,强度只比背景噪音高出几个标准差,如果不是刻意用最高精度在这个特定天区搜寻,几乎百分之百会被当做统计涨落或仪器误差而忽略掉。
但它出现了。而且,它的形状……太完美了,不像任何已知的天体物理过程能产生的自然信号。更像是一个……针尖。
“标记该峰值。进行跨波段相关性分析。对比普朗克卫星及WMAP的历史数据库。”林海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命令被飞速执行。更多的算力被投入。屏幕一侧开始滚动如瀑布般的比对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
几分钟的等待,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
“分析完成。”AI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给出的结论却足以让任何宇宙学家心跳停止,“检测到CMA-742b天区,赤经04h37m12.4s,赤纬-16°12(J2000历元),频率22.784 GHz处存在异常辐射峰值。信噪比4.7σ。该频率并非已知分子谱线或已知天体辐射特征频率。与历史数据库比对,该区域在普朗克任务最终数据中未见此峰值报告。”
4.7σ!这已经远远超过了通常认为的偶然误差范围,达到了“发现”级别的置信度!而且是在一个全新的频率上!一个在几年前还并不存在的峰值?
林海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瞬间冲散了所有的疲惫。这不是自然现象!至少,不是人类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它像是被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用一支极其精细的笔,在那幅古老的宇宙画卷上,轻轻点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