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在引力波解码矩阵中取得的突破性(且令人不安的)进展,如同在深不见底的理论深渊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其涟漪尚未扩散至整个基地,仅限于极少数核心成员间高度机密的讨论。陈锋指令林海继续深挖新到的引力波信号,但要求所有推论必须经过最严格的验证,绝不可轻易外泄——尤其是在基地刚刚经历爆炸创伤、士气低迷的当下。
与此同时,另一个与之平行、却同样指向意识与宇宙深层联系的研究方向,在艾莉丝的坚持和主导下,悄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自那次与萨米尔脑中“量子幽灵”发生恐怖共鸣、导致脑波异常事件后,艾莉丝被强制休养了一段时间。但她的思维从未停止运转。那场经历固然可怕,却也如同一次残酷的“调试”,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自身神经系统的改变,以及那种与异常频率(尤其是1.618Hz)之间诡异连接的潜在规律与风险。
她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脑电图(EEG)或脑磁图(MEG)来监控萨米尔脑中的残影,如同用收音机尝试解析电视信号——维度不足,信息丢失严重,且极度危险。他们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察”方式,一种能够将那些非人的、基于规则波动的信息残影,转化为人类感官能够安全理解和分析的形态。
她向陈锋提交了一份详尽的方案,不再是关于神经接口或意识上传,而是关于构建一个全新的“脑域可视化系统”。
“我们不需要直接‘读取’或‘连接’,”她在方案论证会上阐述,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锐利而清晰,“我们需要‘翻译’和‘映射’。将萨米尔博士脑中那些异常磁信号模式,通过一个经过严格过滤和降维处理的算法中介,转化为复杂的、但可供我们视觉观察和分析的动态几何结构、能量流图谱或拓扑模型。这就像…为一种我们不懂的语言,制作一套象形文字字典。”
这个想法巧妙地规避了最直接的意识接触风险,将问题从危险的神经层面转移到了相对可控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层面。它仍然充满未知,但至少听起来不像是在创造数字幽灵或直接惊动深渊。
陈锋批准了这项研究,但附加了极其严苛的条件:系统必须在物理隔绝的专用服务器上运行,与基地主网络断开;所有算法必须经过林海基于新宇宙模型的审查,确保不会意外引入规则波动干扰;可视化过程必须有多重中断协议,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即终止。
艾莉丝投入了全部精力。她的团队吸纳了顶尖的神经科学家、数据可视化专家和数学家。他们以萨米尔脑中的异常信号为“源材料”,艰难地尝试着各种转换算法。
过程如同盲人摸象。那些信号碎片非波非粒,其蕴含的信息结构似乎违背欧几里得几何,时常表现出自指、递归和非定域性等怪异特征。最初的尝试生成的都是毫无意义的混沌噪声或令人头晕目眩的、无法理解的扭曲图形。
转机来自于与林海的又一次跨领域协作。林海将他新模型中描述宇宙规则波动的部分数学工具——尤其是那些处理多维流形和复杂相位关系的算子——提供给了艾莉丝团队。
“如果那些残影真的源于某种更高维度的‘规则操作’的印记,”林海推测,“那么或许需要用描述规则本身的数学语言,才能部分地‘理解’和‘呈现’它。”
艾莉丝团队将这些数学工具小心翼翼地引入到可视化算法中。效果立竿见影。
屏幕上那一片混沌的噪声,开始逐渐凝聚、结构化。虽然生成的图像依旧光怪陆离,充满了非自然的角度和不断变化的拓扑关系,但它们开始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内在逻辑性和美感。那不再是随机的混乱,而是某种…冰冷、复杂、却自洽的异域几何。
他们看到了如同无限旋转的克莱因瓶般的能量流动模型,看到了类似曼德博集合但维度更高的分形结构在意识场中生生灭灭,甚至看到了与张老笔记中那些弦论草图神似的拓扑扭结,在其周围环绕着脉动的、频率稳定的光晕——其核心频率,毫无意外地,锁定在1.618Hz。
这套系统,如同一个蹩脚但功能性的翻译器,开始将萨米尔脑中的“量子幽灵”语言,翻译成了一种人类眼睛可以勉强“阅读”的视觉符号体系。
艾莉丝亲自操作着系统,她的神经不再直接接入,而是通过高级界面观察着这些生成的视觉模型。她依旧能感受到一种冰冷的、非人的“质感”透过屏幕传来,但不再是那种无法承受的直接冲击。她可以分析,可以比较,可以寻找模式。
她发现,这些可视化模型并非静止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缓慢演变,甚至会对外部某些特定的、微弱的能量场变化(甚至是基地内部其他设备的启停)产生细微的响应。它们似乎是“活”的,在某种极其底层的意义上。
一天,当她将一段新解码的,来自林海处理过的、那个最新引力波信号(GW-0909)的规则波动参数,作为一个外部输入变量,导入可视化系统,观察其对萨米尔脑中残影模型的影响时,惊人的一幕发生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