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南极,沙克尔顿环形山那永恒的黑暗深处,勘探队发现的高纯度水冰矿以及其下方那诡异的、非自然的次声波回波,如同投入深潭的两颗石子——一颗带来了清冽甘甜的生存希望,另一颗则激起了深沉难测的疑虑漩涡。消息传回广寒宫,总控中心内沸腾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便被那附加的、无法解释的异常信号蒙上了一层阴影。
陈锋立刻下令勘探队暂停进一步深入钻探,优先采集足够的标准冰样后即刻返回。未知的异常必须谨慎对待,尤其是在资源如此匮乏、经不起任何意外打击的当下。然而,水冰的发现本身,其意义足以扭转战局。它不仅解决了迫在眉睫的生命维持危机,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加速核心建设的契机。
契机,正来自于萨米尔那次灾难性的爆炸前,他所疯狂推进的、未竟的研究——月壤混凝土。
传统的地球混凝土需要大量的水进行拌和与养护,这在缺水的月球本是天方夜谭。但萨米尔在前期的研究中,另辟蹊径地提出了一种利用极少量水(甚至可以是回收水)作为催化剂,主要依靠月壤本身的矿物成分、特定添加剂以及月球真空环境下的烧结工艺来达成超高强度的思路。他的实验室里,已经积累了大量基础配比数据和初步成功的小样本。
如今,几乎无限的水冰资源就在眼前(尽管开采和融化需要能量,但已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萨米尔的半成品研究立刻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可以立刻兑现的王牌。
陈锋没有任何犹豫。他一边命令能源部门全力规划南极水冰开采和运输方案(这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一边强令材料实验室的剩余研究人员,在最高安全规程下,重启萨米尔的月壤混凝土研究。
“我要的不是理论,是立刻能用的配方和工艺!用最快的时间,把萨米尔的数据变成能浇筑‘方舟之心’基座的现实!”他的命令不容置疑。
压力再次转移到材料实验室。没有了萨米尔那跳跃性的天才思维,研究进展得磕磕绊绊,充满了试错和调整。但生存的需求是最好的催化剂。研究人员们夜以继日,反复试验着不同的月壤粒度配比、水的添加量、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以及真空烧结的温度曲线。
失败是常态。样品时而过于脆弱,一触即碎;时而又因为烧结过度而开裂;有时则会出现诡异的化学变化,释放出有害气体。每一次失败都让人想起萨米尔,想起他那混合着 brilliance 和疯狂的背影,以及那场代价惨重的爆炸。
然而,希望就在一次次失败中艰难地孕育。终于,在一个疲惫的深夜,当又一次调整了添加剂(一种从月球岩石中提取的稀有矿物粉末)和采用了阶梯式升温烧结后,出炉的样品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带着金属光泽的深灰色,其强度和耐久性测试数据,竟然超过了萨米尔笔记中最乐观的预测!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嘶哑的欢呼,研究人员们相拥而泣,汗水和泪水混合在一起。他们终于没有辜负萨米尔的牺牲,没有辜负基地的期望。
月壤混凝土的成功,意味着“方舟之心”那庞大而复杂的基座结构,终于可以摆脱对地球特殊建材的极度依赖,真正利用月球本身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浇筑建设。这是迈向自给自足的关键一步,其意义不亚于发现水冰。
浇筑方案被迅速制定。地点选在基地下方经过特殊加固的、宏大的地下洞穴中。那里,巨大的基座模具早已安装就位,如同等待注入灵魂的钢铁巨兽的骨架。
浇筑日,成为了基地一个短暂却重要的仪式。连续运转的水冰融化装置提供了宝贵的液态水,与精心配比的月壤粉末、添加剂在巨大的真空搅拌器中混合,形成一种粘稠的、灰色的浆体。然后,通过特制的管道系统,被缓缓注入那深不见底的模具之中。
没有大型泵车的轰鸣,只有真空环境下材料流动的细微嘶嘶声和机械运转的低沉嗡鸣。灰色的浆体如同缓慢生长的血肉,一点点填充着钢铁的骨骼。现场的气氛庄重而肃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正在浇筑的,不仅仅是混凝土,更是月球基地未来的根基,是人类深空梦想的坚实平台。
陈锋、雷天宇、以及伤势稍稳但仍需悬浮医疗床的艾莉丝(通过视频连接),都默默注视着这一过程。叶薇和她的队员们也获准短暂休息,前来观礼,他们脸上还带着月尘和疲惫,眼神却亮晶晶的。
浇筑持续了数个小时。当最后一个注入口被填满,工程师们开始启动遍布模具内部的、基于水冰融化后循环利用的冷却系统和振动压实设备,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初步的固化将在月球的真空和低温环境下快速进行,但要达到设计强度,还需要数天的养护和后续的烧结强化处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稍稍松了一口气,以为最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时,负责监控浇筑过程的结构工程师发出了警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