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寒宫基地内部,72小时自救行动的引擎在全速轰鸣。物资、人员、指令,如同被无形鞭子抽打的齿轮,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紧绷度疯狂运转。而在基地之外,月球永恒的寂静已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金属咆哮、能量嘶鸣和人类沉重呼吸的、艰苦卓绝的工业交响。
穹顶外部,西北受损区域。这里已不再是熟悉的月面景象,而是变成了一个混乱而危险的露天工地。数台工程机器人如同巨大的金属蜘蛛,它们的外壳上还残留着陨石撞击的凹痕,此刻却用粗壮的机械臂,牢牢抓持着预制的轻型合金支撑框架模块,将其精准地对接到穹顶外部预留的结构附着点上。每一次对接,都伴随着沉闷的金属撞击声和液压系统泄压的嘶嘶声,在真空中无声地传递震颤。
但机器人只能完成最基础、最重复的框架搭建。更复杂、更精细的调整、固定,尤其是后续覆盖多层防护毯和月壤烧结板的作业,仍需人类亲手完成。
叶薇和另外四名被雷天宇筛选出的突击队员,包裹在增强型“堡垒”舱外作业服中,如同蹒跚的钢铁巨人,悬浮在框架结构内外。他们依靠安全缆索和微型推进器调整位置,手中沉重的等离子切割刀和高功率磁力钻机发出持续不断的、透过骨骼传导的剧烈嗡鸣和震动,几乎要麻痹他们的手臂。
叶薇的角色是现场副指挥和协调员,但她绝大部分时间都亲临一线。她的面罩内部不断刷新着工程图纸、队友的生命体征、设备状态以及来自基地的指令。她的声音透过加密频道,短促而清晰,在巨大的噪音背景下,努力维持着作业的秩序。
“王猛,B3节点螺栓需要再紧固15度角,读数显示预紧力不足!” “收到!” “丽莎,你右侧的推进器燃料低于20%,立刻撤回到补给点更换!赵岩,你补上她的位置,继续铺设C区防护毯基底层!” “明白!” “注意脚下!G4区域框架刚焊完,结构温度还很高,避开热传导!”
作业极其艰难。月面低重力使得每一次发力都需要重新调整重心,笨重的装备极大地消耗着体力。无处不在的月尘更是噩梦,它们被作业扰动,如同具有生命的灰色幽灵,无孔不入地附着在一切表面——面罩、关节、工具接口,甚至试图钻入设备冷却鳍片。面罩的自动除尘系统早已过载,视野清晰度不断下降,必须频繁手动启用紧急清洁喷剂,短暂地刮擦出一小片清晰区域。
而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和辐射。
他们没有72小时。算上准备工作、轮换休息、设备故障处理,真正有效的舱外作业时间被压缩到极其残酷的程度。每个人都知道,头顶那片深邃的黑色星空,正持续不断地倾泻着致命的辐射。尽管防护服能抵挡大部分,但累积剂量仍在无情地攀升,医疗部门的警告每隔一小时就会在频道里冰冷地响起。
叶薇感到自己的肌肉在尖叫,肺部因为持续用力而火辣辣地疼,即使有冷却服,汗水依旧不断渗出,在失重环境下变成令人不适的粘湿感。但她不能停。她看到旁边的老矿工赵岩,操作磁力钻的手已经因为长时间高频震动而微微颤抖,但他没有抱怨一句,只是默默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又立刻挪向下一个作业点。
“第二层防护毯铺设进度70%!准备月壤覆盖!”基地工程总指挥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勉强的鼓舞。
更繁重的工作开始了。小型无人运输车将事先烧结好的、标准大小的月壤板运送到作业点附近。突击队员们需要徒手(机械手)将这些每块重达数十公斤的板子,一块块搬运、对齐、卡进框架预设的卡槽内,然后用特制的月尘基“灰浆”进行边缘密封。
这完全是重体力劳动。月壤板边缘粗糙,一不小心就会割伤手套外层(虽然有多层冗余,但仍是风险)。灰浆在真空环境下凝固极快,必须动作麻利。叶薇和队友们如同太空中的泥瓦匠,机械地重复着搬运、对准、按压、密封的动作,每一次都消耗着巨大的能量。防护服内的温度持续升高,生命支持系统的能量读数下降得飞快。
在一次弯腰搬起一块沉重的月壤板时,叶薇猛地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眼前瞬间发黑,差点失去平衡飘离作业平台!低血糖和过度疲劳瞬间袭来。
“叶薇?!”频道里传来赵岩急促的询问。
“没事!”她猛地咬了一下舌尖,刺痛让她瞬间清醒过来,强行稳住身体,“继续!”
她迅速从大腿外侧的应急袋里,挤出一管高能量营养膏,通过头盔内的吸管狠狠吸了几口。甜腻冰冷的流体滑入喉咙,暂时驱散了部分眩晕。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名正在高处进行密封作业的队员,脚下的临时脚手架(由几个设备箱垒成)因为月尘打滑和自身疲劳导致的动作变形,突然坍塌!他惊呼一声,整个人连同手中的灰浆喷射器,向着下方正在作业的队友和精密设备摔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