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薇的名字被刻入常驻名单,带来的不仅是权限的提升和责任的加重,更是一种视角的彻底转变。她不再以“访客”或“任务执行者”的眼光打量广寒宫,而是开始以“居民”和“维护者”的身份,去审视这座钢铁孤岛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而这座孤岛最脆弱、却也最精妙的命脉,便是那如同人体血液循环般无处不在、却又沉默无声的——生命维持系统。
她的首次常驻期专项任务,并非预想中的外部勘探或机甲操作,而是被雷天宇直接指派,加入了对基地生命循环系统(LSS)的全面深度巡检与评估小组。命令背后的意图清晰而冷酷:新任的常驻者,必须从最根基处理解并掌控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LSS,在经过初期的建设高潮和“方舟之心”吸引大部分注意力后,其长期运行的疲劳和潜在风险,正随着基地人口增加和外部压力增大而逐渐显现。
广寒宫的LSS,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闭环和半闭环系统混合体,是人类工程学、生物学和化学在极限环境下的结晶。它庞大而隐秘,其核心组件深埋在基地下层加固区域,无数粗细不一的管道、反应罐、过滤器和传感器网络,如同巨大的金属藤蔓和器官,遍布基地的每一个角落,负责着空气、水、营养物质乃至部分废物的再生与循环。
叶薇跟着经验丰富的LSS首席工程师李琟,第一次真正深入这片钢铁丛林的“内脏”。空气在这里带着与生活区截然不同的味道——混合着臭氧、润滑剂、潮湿的金属冷却剂,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生物反应器的微甜与腐败气息交织的奇特味道。
他们的第一站是水循环中枢。巨大的、嗡嗡作响的水箱排列成阵,管道如蟒蛇般缠绕。这里收集着来自宇航员代谢、卫生用水、甚至舱壁冷凝的每一滴水分,经过多层物理过滤、化学处理(去除 contaminants 和调节pH值)、以及最后一道关键工序——仿生膜渗透净化和紫外线/臭氧联合杀菌。
“看这里,”李琟用手电照亮一段刚刚打开维护口的透明强化管道内部,眉头紧锁。只见管道内壁上,附着着一层极其稀薄、几乎看不见的生物膜,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七彩油光。“虽然还在安全阈值内,但增长速率比模型预测快了15%。月球的重力环境,加上辐射和某些未知因素,似乎让某些极端微生物的变异和适应速度超出了预期。它们能降解某些特种密封材料,并降低过滤效率。”
叶薇凑近,能闻到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沼泽淤泥的腐败气味。她想起月壤中发现的未知微生物(第六十五章伏笔),一种冰冷的预感滑过脊背——月球的严酷,不仅在外部,也可能从内部悄然侵蚀。
下一站是空气再生系统。巨大的二氧化碳吸收塔发出低沉的轰鸣,内部的特殊胺溶液如同血液般循环,捕捉着宇航员呼出的废气。吸收后的溶液被送入再生反应器,在高温下释放出纯净的二氧化碳,再输送给……
……穹顶农业区。
这是LSS中最具生机、也最脆弱的一环。巨大的穹顶之下,人造阳光模拟着日升日落,层层叠叠的 hydroponic 和 aeroponic 栽培架上,绿油油的生菜、小麦、番茄和一些适应性藻类正在茁壮成长。它们不仅是食物来源,更是重要的氧气生产者和心理慰藉。空气在这里变得清新,带着泥土和植物的芬芳。
但李琟的脸色并不轻松。他指着一片叶尖微微发黄的小麦:“水循环带来的微量污染物积累,人造光谱的某些波段可能不够理想,甚至…我们怀疑‘方舟之心’运行时的某些极其微弱的能量泄漏或辐射场变化,都可能对植物的生理周期和基因表达产生难以察觉的负面影响。产量和营养含量有轻微但持续的下降趋势。”
叶薇看着那些在虚假阳光下努力生长的植物,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片绿色并非理所当然的恩赐,而是建立在精密平衡之上的、脆弱的奇迹。
最后,他们来到了最深处、戒备也最森严的废物处理与转化中心。这里是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人类的固体排泄物、食物残渣、以及其他有机废物在这里被集中。一部分经过高温厌氧消化,产生甲烷(可用作燃料)和肥料;另一部分则进入更激进、也更危险的高温等离子气化炉,将有机物彻底分解为合成气(CO和H2),再通过催化反应合成最基本的基础有机物,重新进入循环。
这里的空气灼热,带着一股金属烧灼和化学合成的刺鼻气味。巨大的反应炉表面温度极高,发出暗红色的光芒。
“这里的压力最大。”李琟擦了下额头的汗,声音在机器的轰鸣中不得不提高,“任何堵塞、泄漏或者催化剂的效率下降,都会导致整个循环链条的崩溃。我们必须储备大量的化学试剂和催化剂备件,但有些关键型号…地球生产中断后,我们无法自给自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