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者”纳米复合缆绳的成功研发与紧急部署,如同给濒危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暂时稳住了“天梯一号”同步轨道段的伤势。萨米尔实验室里那场惊心动魄的纳米灾难,最终化作了赋予工程造物一丝微弱“生机”的契机,这其中的讽刺与风险,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心知肚明。新材料带来的抗疲劳和微自愈特性,极大地增强了陈锋和工程团队应对后续挑战的信心。
然而,地球的脾气,远比实验室里可控的能量场更加暴烈和难以预测。就在同步轨道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批加固后的缆绳开始承受测试应力时,一个来自地球气象中心的最高优先级警报,如同丧钟般再次敲响,其紧迫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海伦”。
超强台风“玉兔”,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并以科学模型无法完全解释的速度和效率疯狂汲取能量,在短短四十八小时内,其强度、范围和结构复杂性都突破了有记录以来的所有极值。它的云图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令人心悸的恶魔之眼形态,眼壁厚重得如同钢铁山脉,外围风场范围更是庞大到足以覆盖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最致命的是,其超级计算机推演的移动路径,如同一支蓄谋已久的毒箭,笔直地射向赤道线上的“天梯一号”地球基站!
“‘玉兔’的核心风速预计将超过每小时三百公里!中心气压极低,眼壁内外气压梯度差达到历史峰值!这不仅仅是风,这是一个在移动的、能量等级堪比核爆的毁灭性力场!”视频会议上,地球方面的气象专家脸色惨白,声音带着绝望,“陈总工,我们的模型显示,‘天梯’结构,即使是经过加固的部分,在如此极端且持续的风压差和切变风作用下,发生灾难性共振断裂的风险…超过百分之九十!”
上一次,“海伦”的威胁主要在于风切变诱发缆绳振荡。而“玉兔”,是纯粹力量的、碾压式的正面冲击!陈锋之前为“海伦”设计的、精妙无比的“主动预测式阻尼系统”和“轨道站协同阻尼”方案,在“玉兔”绝对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精巧易碎。这不再是技巧的比拼,而是纯粹强度的野蛮角力。
总控中心内,空气凝固了。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演习,不是测试。这是“天梯一号”自建成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考验。一旦缆绳断裂,那数万公里长的纳米缆绳化作失控的巨鞭抽打下来,其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基站将毁灭,甚至可能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和轨道灾难。
“启动‘定海神针’协议。”陈锋的声音响起,打破了死寂,冰冷而沉稳,没有丝毫犹豫。这是设计阶段制定的、应对极端不可抗力的最终预案,一个从未被启用过、甚至希望永远不要启用的疯狂方案。
命令下达,地球基站和同步轨道站同时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基座深处,前所未有数量的超导储能环被激活,海量的电能被疯狂注入,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能量冲击。所有非核心负载被强行切断,能源全部导向维持结构稳定的生命线系统。
同步轨道站“望舒”调整了姿态,其本身作为一个巨大的“惯性锚点”的功能被提升到极致。所有姿态推进器燃料被加注至最大安全容量,控制算法切换到最终应急模式,准备进行最剧烈、最消耗燃料的对抗性喷射,以抵消缆绳传来的恐怖拉扯。
最重要的,是缆绳本身的状态调整。遍布缆绳全长的“守护者”纳米复合缆绳段(尽管只替换了一部分)和传统缆绳段内的传感器网络全部激活到最高灵敏度。一套极其复杂的、基于实时应力反馈的“局部主动调谐系统”启动——该系统能在毫秒级内,对特定受到异常应力的缆绳区段,施加微小的、特定频率的电流或能量场,要么瞬间局部强化其刚性(“硬化”),要么诱导其进行微小的形变以“卸力”(“柔化”),如同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的肌肉群,试图以动态的方式去适应和化解那毁灭性的力量。
这需要难以想象的计算力和精准控制。整个“天梯一号”的系统算力被极度倾斜,甚至临时征用了部分“方舟之心”的非核心计算资源。
“玉兔”,来了。
最先感受到的不是风,而是声音。一种低沉到超越人类听觉下限、却能让五脏六腑都跟着共振的轰鸣,从远方的海平面滚滚而来,如同远古巨兽的苏醒。天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厚重的、翻滚的、如同沥青般的云墙吞噬,白昼瞬间化为末日般的昏黑。
然后,风到了。那不是风,是实体化的暴力。数百公里每小时的风速撞击在基站巨大的锥形结构上,发出震耳欲聋的、持续不断的恐怖咆哮!整个钢铁巨岛都在颤抖,仿佛随时会被连根拔起,扔进沸腾的海洋!巨大的海浪如同山脉般隆起,疯狂拍击着基座,激起冲天的白色泡沫,旋即又被狂风撕碎。
数据如同瀑布般在总控屏幕上疯狂刷新,几乎所有的指标瞬间飙红! “应力峰值!L-108区段!超过设计极限150%!” “局部调谐系统响应!硬化失败!请求提升能量级别!” “批准!超导储能环输出功率提升至110%!” “轨道站报告!姿态稳定系统燃料消耗急剧上升!预计维持时间不足一小时!” “基站结构振动频率接近危险共振点!阻尼系统全力输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