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位于胫骨前肌(小腿前侧)与趾长伸肌(小腿外侧)之间。
血管:深层有胫前动、静脉(供应小腿前侧的血液),以及腓肠外侧皮神经(支配小腿外侧的皮肤感觉)。
神经:深层有胫神经(支配小腿后侧的肌肉运动),以及隐神经(支配小腿内侧的皮肤感觉)。
这些解剖结构,使得足三里成为“气血汇聚”的“枢纽”,刺激它能“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足三里穴的“主治”与“功效”
足三里的“主治”与“功效”,是马丹阳“以穴治病”思想的核心体现,其核心是“调理脾胃、扶正培元”,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核心功效
健脾和胃: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补脾胃、益气血”,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腹泻、肠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例如,马丹阳歌诀中“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正是其“健脾和胃”功效的体现。
扶正培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足三里能“补气血、强身体”,治疗虚劳羸瘦(如伤寒后体瘦、癌症化疗后虚弱)、气虚下陷(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症。马丹阳提到“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即30岁以上的人针灸足三里,能“增强体质、明目”,这也是“扶正培元”的体现。
2. 主治病症
足三里的“主治”范围极广,涵盖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主要包括:
消化系统:腹胀、腹泻、肠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呕吐、便秘、痢疾、胃下垂、阑尾炎、肠梗阻等。
神经系统:失眠、神经衰弱、头痛、头晕、癫痫、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等。
运动系统:腿肿、膝痛、下肢痿痹(如瘫痪)、腰痛、脚气(如足癣)等。
呼吸系统:感冒、咳嗽、气喘、哮喘等(需配合其他穴位)。
其他:虚劳羸瘦、气虚下陷(如胃下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等(需配合其他穴位)。
这些主治病症,均基于足三里“调理脾胃、扶正培元”的核心功效,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六、足三里穴的“配伍”与“刺灸法”
足三里的“配伍”与“刺灸法”,是中医针灸“辨证论治”的体现,马丹阳的歌诀“八分三壮安”(针刺8分,灸3壮)是其基本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更多的“配伍”与“刺灸”方式。
1. 配伍方法
足三里的“配伍”,需根据“病症类型”选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调理脾胃:配中脘穴(任脉,胃的募穴)、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治胃痛),治疗胃痛、腹胀、呕吐等病症。
补中益气:配气海穴(任脉,补气)、脾俞穴(膀胱经,脾的背俞穴),治疗虚劳羸瘦、气虚下陷(如胃下垂)等病症。
治疗泄泻:配天枢穴(胃经,大肠的募穴)、大肠俞穴(膀胱经,大肠的背俞穴),治疗慢性泄泻(如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下肢痿痹:配阳陵泉穴(胆经,筋的会穴)、足三里穴(胃经,治下肢),治疗膝痛、下肢无力等病症。
增强免疫力:配关元穴(任脉,补元气)、足三里穴(胃经,补气血),治疗癌症化疗后虚弱、反复感冒等病症。
2. 刺灸法
足三里的“刺灸法”,需根据“病症性质”选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针刺法:
定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90度,用手指定位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操作:用毫针(28-30号,1.5-2寸长),采用“直刺法”(向胫骨前嵴方向刺入),深度为1-2寸(约1.5-3横指)。
得气:针刺后,患者会感到“酸胀麻电感”,向膝、胫、足部放散,这是“得气”的表现,说明针刺有效。
留针:留针15-30分钟,期间可“提插捻转”(轻微刺激),增强疗效。
艾灸法:
定位:同针刺法。
操作:用艾条(清艾条或药艾条),采用“悬灸法”(距离皮肤2-3厘米),灸3-5壮(每壮艾条燃烧完毕为1壮)。
作用:艾灸足三里能“温通经络、补阳气”,治疗脾胃虚寒(如胃痛喜温、腹泻)、虚劳羸瘦(如癌症化疗后虚弱)等病症。
注意事项:
针刺时,避免“过深”(超过2寸),以免损伤“胫神经”或“血管”。
艾灸时,避免“烫伤”皮肤,若皮肤出现“红肿”,应立即停止。
孕妇、皮肤破损者、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症),应慎用针刺或艾灸。
七、足三里穴的“案例”:临床应用的真实场景
足三里的“疗效”,已被无数临床案例验证,以下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