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星舰“探索者号”静静悬浮在木星轨道附近,巨大的气态行星如同一条斑斓的彩带,横亘在观测窗外的漆黑幕布上。舰内,中央实验区的气氛却与往日的静谧不同,一种压抑不住的、混合着极度疲惫与极度兴奋的情绪在空气中微微震颤。
陈智林博士,这位被傅水恒教授昵称为“小陈”的中年科学家,此刻正站在一个发出低沉嗡鸣的环形装置前。他眼窝深陷,胡茬凌乱,实验服领口微敞,显露出连日奋战的痕迹。但那双紧盯着控制屏上跳跃数据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有两簇火焰在瞳孔深处燃烧。
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冰冷的触控板上划过,调出了最后一组对比数据。当那象征着能量输出与约束稳定性的两条曲线,在历经了数百个小时的剧烈波动后,终于完美地、平稳地重叠在预设的绿色安全阈值之内时,他身体几不可察地晃动了一下,随即,用尽全身力气般,缓缓靠在了身后的支撑柱上。
“成功了……”一声近乎叹息的低语,从他干涩的嘴唇间溢出。
几乎是在他话音落下的瞬间,实验区厚重的合金门无声滑开。身着素雅中式盘扣上衣的傅水恒教授迈步走了进来,他步伐沉稳,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惯常的、洞察一切的温和笑容。他的小手,牵着年仅十岁的孙子傅博文。小家伙今天穿着一身小小的宇航服,眼睛瞪得溜圆,好奇地打量着实验室里那些闪烁的指示灯和奇形怪状的设备。
“小陈,”傅教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却清晰地穿透了装置的嗡鸣,“看来,我们打扰到了一场历史性的时刻?”
陈智林猛地转过身,看到来人,脸上瞬间绽放出混合着激动与尊重的光彩:“傅老!您来了!博文也来了!”他连忙迎上前几步,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是的,刚刚……刚刚完成了第1097次持续运行测试。输出功率稳定在设计值的百分之一百零五,约束场能量逸散率低于百万分之零点三,远低于临界值!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
傅教授走到主控台前,目光扫过那些稳定得令人心醉的数据流,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历时十五个地球年,数千次的失败与调整……辛苦了,小陈。这一步,不仅仅是‘探索者号’的突破,更是人类文明能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小傅博文仰着头,看着大人们严肃而激动的表情,扯了扯爷爷的衣角,奶声奶气地问:“爷爷,陈叔叔的这个大圈圈,是不是就像我们之前在银心看到的,那个会‘呼吸’的大星星一样,能自己发光发热了呀?”
童稚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实验区里略显沉重的科技氛围。陈智林和傅水恒相视一笑,眼中都流露出感慨。
“博文说得对,非常对!”陈智林蹲下身,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语气变得轻快而充满引导性,“这个‘大圈圈’叫做‘仿星器-托卡马克混合式约束装置’,但它能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正是博文你提到的——我们从银河系中心那颗‘会呼吸的星星’,也就是那颗中等质量黑洞及其吸积盘的能源模式里,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一) 银心启示:宇宙级的能源课堂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三年前,“探索者号”在傅水恒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极为冒险但也收获无比丰厚的银河系中心之旅。那里,距离地球二万六千光年,是银河系引力、物质和能量的漩涡中心。
透过加强型的多维观测窗,他们亲眼目睹了宇宙中最极端的物理过程之一:一颗名为“Sgr A*”的超大质量黑洞,虽然其本体隐匿在事件视界之后不可见,但它那强大的引力,无情地撕扯、捕获着周围游荡的恒星、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在坠向黑洞的终极深渊之前,并不会悄无声息地消失,而是在黑洞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炽热、高速旋转的扁平结构——吸积盘。
那是一场无法用言语完全形容的视觉与感知的盛宴。吸积盘内的物质,在难以想象的引力差和摩擦力作用下,被加热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摄氏度的高温,辐射出从无线电波到伽马射线的全波段电磁辐射,璀璨夺目,宛如宇宙中一枚华丽而危险的巨大指针。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黑洞两极,那些未被吞噬的部分物质和能量,被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喷射而出,形成绵延数光年的相对论性喷流,如同两柄刺破星际黑暗的利剑。
当时,年仅七岁的傅博文,凭借其远超常人的、近乎本能的宇宙感知力,曾指着那壮丽的吸积盘和喷流,用他独特的语言描述道:“爷爷你看,那个大漩涡在‘吃东西’,一边吃,一边在打饱嗝,还从嘴巴两边喷出好亮好亮的气流!”
这充满童趣的比喻,却精准地道出了黑洞吸积系统的核心过程:物质(“吃东西”)、能量释放(辐射光和热,可类比为某种“饱嗝”)、以及定向能量喷流(“喷出气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