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中心的恒星狂舞,是一场规模宏大、混沌无序的集体狂欢。然而,在这片引力与速度交织的狂野星海中,有一个身影,以其独一无二的轨迹和惊心动魄的旅程,吸引了所有试图理解银心奥秘的观测者的目光。它,就是S2恒星——一位以生命为赌注,在宇宙最深渊的边缘反复横跳的终极冒险家。
“探赅号”此刻正悬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观测位置,尽管这里的引力湍流和辐射背景依旧足以让任何常规航天器瞬间解体。所有非必要的系统均已静默,飞船的能量几乎全部供给给防护力场和那套集成了全波段探测能力的“深空之眼”观测阵列。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全程追踪记录S2恒星在其轨道近日点——最靠近人马座A*特大质量黑洞那一刻——的完整冲刺。
第一章:锁定目标——深渊旁的蓝色魅影
“轨道参数最终确认,S2已进入冲刺前最后十个天文单位范围。”陈智林博士的声音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显得异常冷静,他的双手在控制台上飞舞,将一个个观测窗口锁定在那个正以疯狂速度扑向银心方向的光点上。“光学、红外、X射线、射电各波段全部就位,引力波探测器灵敏度调至最高。我们将在它最危险的旅程中,为它绘制一幅最完整的物理肖像。”
主屏幕上,S2恒星被高亮标注出来。它是一颗炽热的B型主序星,质量约为太阳的十五倍,散发着明亮的蓝白色光芒。在核球区域那一片由年老恒星构成的、偏向红金色的光之背景中,它显得格外醒目,如同暗红熔炉中一块不甘被融化的、灼热的蓝色钢铁。
傅水恒教授紧盯着屏幕上那颗代表着速度与勇气的星点,语气中充满了敬畏:“它的轨道周期只有短短的十六年,而近日点距离……仅有令人窒息的十七光时左右(约120天文单位)。这个距离,还不到太阳到海王星距离的四倍,而它围绕的,是一个四百万倍太阳质量的怪物!想象一下,在如此近的距离,对抗如此恐怖的引力……”
傅愽文趴在观察窗前,努力想用肉眼从那片茫茫光海中找到S2,但失败了。他转而紧紧盯着屏幕上那个被放大的、微微颤动的蓝色光点,小声问:“陈伯伯,它跑得那么快,会不会……会不会掉进去啊?”
“这就是最精彩也最危险的地方,愽文。”陈博士头也不回地解释道,目光须臾不离数据流,“它正是在利用极高的速度产生的离心力,来对抗黑洞那几乎要将它撕碎、吞噬的引力。这是一场精确到毫厘之间的平衡游戏。速度慢一分,它就会被引力拉入深渊;速度快一分,它或许会改变轨道,但同样可能因为其他扰动而陷入不可预测的命运。它现在的状态,就像一辆在悬崖边缘以最高速漂移过弯的赛车。”
第二章:加速度的狂想——引力弹弓的极致
随着S2恒星越来越靠近那个无形的引力深渊,它的速度,开始以肉眼可见(在仪器增强下)的方式,疯狂飙升。
速度读数的数字如同脱缰的野马般狂跳:每秒6000公里……6500公里……7000公里……7500公里!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想象力能够轻易理解的范畴。每秒超过七千公里,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到一分钟内从太阳飞到地球,可以在一小时内轻松绕地球赤道飞行五百多圈!而这种速度,还在随着它与黑洞距离的缩短而持续增加!
“加速度极大!”陈博士报告,“它现在感受到的引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成千上万倍!如果不是它本身巨大的恒星结构依靠自身引力维持,任何普通物质早已被这引力差(潮汐力)撕成基本粒子流!”
在“深空之眼”的捕捉下,S2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光点,它的影像因为极高的相对论速度和多普勒效应而开始发生变化。在它运动的方向上,星光似乎被压缩,变得更加偏蓝、更加锐利;而在其尾部,光晕则被轻微拉长。它像一枚拖着蓝色彗尾的、义无反顾的子弹,射向那死亡的靶心。
飞船的引力波探测器传来了更加直接的体验。那原本低沉而规律的黑洞“心跳”声,此刻因为S2的靠近而被调制,加入了一种尖锐、急促、充满张力的“嘶鸣”,仿佛是时空结构被这颗狂奔的恒星剧烈拉伸、摩擦所发出的痛苦与兴奋交织的呐喊。
“它不仅仅是在坠落,”傅教授闭着眼睛,似乎在用全身心去感受那来自引力波信号的信息,“它是在借助黑洞的引力场,完成一次极致的‘引力弹弓’效应。它在借用黑洞的力量,为自己加速,以期在最近点获得足以摆脱、继续下一段旅程的动量。这是宇宙中最危险、也最有效的加速方式。”
第三章:最近的瞬间——与魔爪擦肩而过
冲刺进入了最后,也是最令人窒息的阶段。屏幕上代表S2与黑洞距离的曲线,正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下猛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