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赅号”仿佛一艘义无反顾的独木舟,正沿着人马座旋臂这条光芒璀璨的指引之河,驶向那咆哮的能量瀑布。随着我们持续深入,那种由特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所带来的无形压迫感——空间的细微震颤、引力的蛛丝马迹、时间的粘滞错觉——如同持续增强的背景噪音,越来越清晰地萦绕在飞船周围。然而,就在这通往终极深渊的前厅,我们闯入了一片超越了之前所有想象、纯粹由“数量”本身构筑的宇宙奇观——银河系中心核球的恒星密集区。
穿越这里,并非仅仅是一次空间上的移动,更像是一次对“夜空”概念的彻底颠覆与重塑。
第一章:白昼的降临——永无止境的正午
变化是逐渐发生,却又在某个瞬间达到临界点的。
起初,只是觉得远方银心方向的那片光晕愈发庞大、愈发刺眼,仿佛一颗在宇宙绒布上灼烧出的巨大光斑。但渐渐地,我们意识到,不仅仅是那片核心光晕在变亮,而是我们周围的整个“天空”——前后左右,上下八方——都在不可逆转地明亮起来。
舷窗外的自动偏振滤镜已经启动到最高级别,将外界过于狂暴的光线衰减到人眼可以安全承受的程度。即便如此,眼前的景象依然拥有着一种近乎暴力的辉煌。
黑暗,消失了。
那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作为星辰舞台的、深邃而冰冷的宇宙黑幕,在这里被彻底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均匀、饱满、无处不在的亮白色光晕,如同地球上一个多云的正午,太阳隐匿在厚厚的云层之后,将整个天穹化为一片漫射的、无边无际的光源。只是,这里的光源,是数以亿计的恒星。
“背景光照度……已经超过地球正午阳光照射下雪地反射亮度的五十倍。”陈智林博士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干涩,他读着传感器上的数据,仿佛在宣读一个神话,“而且还在持续增强。我们……我们仿佛航行在一个由纯光构成的海洋里。”
傅水恒教授站在主观察窗前,即便有滤镜的保护,他也不得不微微眯起眼睛。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这就是百万倍于太阳系附近恒星密度的直观体现。在这里,每一立方米差距的空间内,都挤满了成千上万颗恒星。它们的光芒在星际尘埃和气体中无数次反射、散射,最终填满了所有的‘空隙’。黑暗,在这里是一种奢侈品。”
傅愽文小朋友好奇地用手指在舷窗上划过,窗外只有一片永恒的光明,看不到任何熟悉的星座图案。“爷爷,”他仰起头,小脸上满是困惑,“星星们呢?它们都藏起来了吗?为什么天这么亮,却看不到几颗星星了?”
教授俯下身,耐心地解释道:“不是藏起来了,愽文。而是因为它们太多了,多到它们的光芒都连成了一片,就像……就像你把无数颗不同颜色的沙子混在一起,用力搅拌,最后得到的,只会是一片看不出颗粒的、白色的沙堆。我们现在,就身处在这个‘光的沙堆’里。”
第二章:恒星的沙暴——分辨近处的狂流
如果仅仅是一片均匀的光明,那或许还只是单调。但当我们尝试“聚焦”,去仔细观察这片光之海洋的细节时,另一种令人眩晕的景象出现了。
陈博士尝试调整光学望远镜,对准飞船侧前方一个相对“稀疏”的方向。高倍放大并经过计算机增强处理后的图像投射到主屏幕上,那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那根本不是星空,那是一场冻结的、由恒星构成的沙尘暴!
无数颗恒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粗暴地撒在一起,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几乎没有任何空隙。近处的恒星,呈现出清晰的、 albeit极度耀眼的圆盘状,它们不再是遥远的、温和的光点,而是仿佛近在咫尺、散发着灼热能量的火球,似乎下一秒就要撞上飞船。中距离的恒星,则拥挤得如同倾泻而下的金沙瀑布,光芒连成一片汹涌的、流动的金色与白色。而在最远处,恒星彻底失去了个体特征,融化为那片构成背景的、刺眼的白光。
由于恒星过于密集,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了极其复杂的运动。在增强图像的动态显示中,可以看到无数光点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相对移动,轨迹交错,如同一个庞大到无法理解的、由光点构成的旋涡。这不再是优雅的星系旋转,而是一种更接近流体动力学的、充满湍流和随机碰撞的混沌之舞。
“导航系统正在经受极限考验!”陈博士报告道,语气紧迫,“引力场复杂到几乎无法建模,每时每刻都有数以万计的恒星引力在微小地拉扯着飞船。自动驾驶系统正在进行每秒数百万次的轨道修正,以规避那些因过于靠近而可能产生危险引力的恒星。我们仿佛在穿越一场由引力构成的……雷区。”
傅教授凝视着屏幕上那场恒星的狂流,低声道:“在这里,恒星的‘私人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想象一下,在太阳系附近,恒星之间的平均距离以光年计。而在这里,这个距离可能只有几千个天文单位,甚至更小。一些恒星可能共享着类似彗星奥尔特云的区域,它们的行星系统(如果存在的话)很可能在形成初期就被彼此的引力撕碎或掠夺。这是一个……恒星们为了生存空间而激烈竞争的丛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