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片充斥着新生恒星喧嚣与躁动的巨大分子云,“巡天者”号仿佛从一场激昂奔放的交响乐现场,悄然步入了一座极尽华美与宁静的宇宙艺术殿堂。前方的虚空之中,一枚瑰丽非凡、结构精妙绝伦的天体,正静静地悬浮在丝绒般的黑暗背景上,散发着幽冷而神秘的光辉。
“我们到了,”傅水恒老先生的声音在静谧的主观察舱内响起,带着一种鉴赏家面对传世珍品时的审慎与赞叹,“NGC 6543,天文学家们更习惯于称它为——‘猫眼星云’。一个行星状星云,也是恒星生命尽头,一场精心编排的死亡艺术展。”
陈智林博士迅速调取着数据库,全息投影上瞬间布满了星云的复杂结构图和光谱分析数据。“确认目标,傅老。距离地球约三千三百光年,中心星温度超过八万开尔文。这结构……比已知的任何图像都要复杂和精细得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专业性的震撼。
傅愽文小朋友这次没有像之前那样急切地扑到舷窗前,而是被全息影像中那无比对称、层层嵌套的星云结构吸引住了。他歪着小脑袋,仔细端详着,好一会儿才喃喃地说:“爷爷,它……它不像猫的眼睛,倒像是一个……好大好漂亮、会发光的贝壳,或者……或者是谁吹的一个超级复杂的泡泡!”
孩子的直觉有时比科学描述更接近本质。陈智林闻言笑了起来,指着被放大的星云核心:“愽文这个‘泡泡’说得很形象。不过,制造这个泡泡的,可不是哪个顽皮的巨人,而是一颗正在死去的恒星。”
“死去?”傅愽文转过头,大眼睛里满是困惑,“可是它好亮,好漂亮啊!比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新生的星星还要好看呢!”
傅水恒走到孙子身边,苍老的手轻轻按在全息影像上,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已然发生的壮丽剧变。“是的,它很美。但这种美,是恒星在生命终点,将其外层物质以近乎艺术的方式抛向太空,被其炽热核心发出的强烈紫外线激发而发光所形成的。这是一种……涅盘之美,牺牲之美。”
“巡天者”号开始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围绕着这片直径约半光年的巨大星云盘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它那令人窒息的结构。星云的主体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椭圆形,由多层明亮的气壳嵌套而成,仿佛一个巨大的、发光的宇宙洋葱。最引人注目的,是星云中心区域那极其复杂、高度对称的束状结构和激波前沿。一道道纤细、明亮的气体弧线,如同被无形之手精心描绘,以中心星为原点,向外辐射、旋转,构成了一个充满动态平衡感的精密图案。色彩更是绚烂夺目:内层是代表高能氧离子的蓝绿色光芒,主导着星云的色调;外层则晕染着代表氮离子的红色和氢原子的粉红色,如同为这枚宇宙之眼描上了华丽的眼影。
“启动高分辨率光谱成像和物质分布扫描,”傅水恒命令道,“让我们看看,这位‘垂死的艺术家’是如何完成这幅杰作的。”
陈智林熟练地操作着控制界面。飞船的多种探测波束如同无形的触手,轻柔地抚过星云的每一个细节。主屏幕上开始构建出星云的三维动态模型,并辅以能量流动的模拟动画。
“数据显示,”陈智林解说道,“星云的物质并非一次性地、爆炸性地抛出。而是分阶段的,并且受到了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影响。看这些多层的气壳,它们记录了中心恒星在过去数千年甚至上万年里,经历的数次剧烈的质量损失事件。”
傅水恒凝视着模型,缓缓颔首:“就像一个呼吸急促、心跳不规则的垂死者,在最后的时光里,一阵阵地将自己的外衣剥离。但每一次剥离,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韵律和对称性。”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对称性的起源,傅水恒示意陈智林将观测焦点集中在星云的核心。随着镜头不断拉近,穿透那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的气体帷幕,一颗炽热、明亮但体积微小的恒星显露出来。它不再像主序星那样依靠核心的氢聚变稳定燃烧,而是已经坍缩成一颗密度极高的白矮星,表面温度极高,发出惨白而强烈的紫外线,正是这紫外线,如同宇宙级的荧光灯,照亮了整个星云。
“这就是那颗‘猫眼’的瞳孔,”傅水恒指着那颗白矮星,“一颗白矮星,恒星耗尽核燃料后留下的骸骨。它现在依靠残存的热量发光,最终将在数十亿年的漫长时光里,慢慢冷却,变成一颗黑矮星,融入宇宙的黑暗。”
“可是,爷爷,”傅愽文指着白矮星周围那极其复杂的、对称分布的束状气体结构,“为什么它抛出来的东西,不是乱七八糟的一团,而是这么……这么整齐呢?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一样。”
“问到了关键,愽文。”陈智林接过话,语气中带着兴奋,“这正是猫眼星云最让天文学家着迷的地方。这种极致的对称性,目前最主流的理论认为,可能与中心恒星有一个伴星有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