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博士调整着“星槎”号控制面板上最后一组参数,透明的穹顶舷窗外,是永恒燃烧的星辰瀚海。傅水恒老先生安坐于观景椅中,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映照着遥远的星辉,仿佛已与这片宇宙心神交融。他身旁的傅愽文小朋友,则几乎把整张脸都贴在了冰凉的舷窗上,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凝成一团转瞬即逝的白雾。
“傅老,愽文,做好准备。”陈智林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我们即将脱离本地泡的常规航道,正式切入英仙座旋臂的外缘引力场。”
傅愽文立刻回过头,眼睛瞪得溜圆:“陈叔叔,英仙臂……是不是故事书里说的,有很多很多新星星的地方?”
傅水恒慈祥地摸了摸孙子的头,代替陈智林回答道:“是啊,孩子。英仙臂,是我们银河系一条宏伟的旋臂,一个……嗯,可以称之为‘恒星摇篮’的地方。那里充满了创造与毁灭的宇宙伟力。”
陈智林点头补充,手指轻点,将星图投射到空中:“准确地说,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标,是位于英仙臂初始段的一个巨大分子云复合体,编号GMC-IP-734。它的规模,远超你们所熟知的猎户座大星云。如果说猎户座星云是一个美丽的社区花园,那么前方,就是一片未经开垦、正在疯狂孕育着生命的原始大陆。”
“星槎”号轻微一震,仿佛穿过了一层看不见的水膜。窗外的星空景象骤然一变。先前稀疏分布的星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无边无际、浓得化不开的黑暗。那并非真空的虚无,而是一种具有实质感的、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的墨色帷幕,横亘在宇宙的画布之上。
“哇……好黑啊!”傅愽文小声惊叹,带着一丝畏惧,“星星都被吃掉了?”
“不是吃掉,愽文,”陈智林操作着传感器,“是它们被遮蔽了。看,那不是空无,而是宇宙中最宏伟的‘建筑材料’库——巨大分子云。”
随着飞船外部探测器的功率全开,以及舷窗自适应滤镜的调整,眼前的景象开始展现出它真正的面貌。那片绝对的黑暗逐渐“褪色”,显露出其内部极其复杂而细微的结构。那是由数不清的、冷暗的星际尘埃和丰富多样的气体分子(主要是氢分子)构成的巨大云团,绵延上百光年,如同一头蛰伏在银河旋臂上的洪荒巨兽。云团内部并非均匀一体,而是呈现出絮状、纤维状的脉络,有些区域浓密如沥青,有些则相对稀薄,允许后方极其遥远的星系光芒艰难地透射过来,形成一道道微弱而神秘的背景光。
“感觉到了吗?”傅水恒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尽管船舱内空气恒定,他却仿佛能嗅到那来自星际深处的、冰冷而原始的气息,“一种……沉静的压力。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放缓了脚步。”
陈智林表示赞同:“是的,傅老。这里的物质平均密度虽然仍远低于地球实验室能制造的最佳真空,但因其体积无比庞大,总质量可能是太阳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倍。这种质量的引力效应,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环境。温度极低,接近绝对零度,正是这种极端的低温和足够的密度,为恒星的诞生提供了最基础的温床。”
傅愽文指着星图上几个特别明亮的、镶嵌在黑暗云团背景上的光点:“陈叔叔,那些亮亮的星星,是从这个黑云里‘生’出来的吗?”
“聪明的观察,愽文!”陈智林赞许道,将观测焦点锁定在其中一个最耀眼的光斑上,“那些是已经点燃核聚变、开始自主发光的年轻恒星。它们就像是从这片‘孵化场’里率先破壳而出的雏鸟。看,它们的强烈辐射和恒星风,正在吹开包裹着它们的‘蛋壳’——也就是孕育它们的分子云物质,形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些发光的气泡状结构,我们称之为‘电离氢区’。”
飞船开始谨慎地深入这片分子云的边缘。近距离观察下,那些黑暗的尘埃带变得更加立体和狰狞,如同宇宙尺度上的连绵山脉,而其中一些相对明亮的反射星云,则因反射内部年轻恒星的光芒,呈现出迷人的蓝色调,宛如点缀在黑色天鹅绒上的蓝宝石。
“陈叔叔,为什么这些云能变成星星呢?”傅愽文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核心问题。”陈智林耐心解释,“这涉及到引力的奇迹。你看,这片分子云虽然看起来平静,但其内部存在着微小的密度起伏和湍流。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那些密度稍高的区域会吸引更多的物质聚集,就像雪球越滚越大。当某个区域的物质聚集到足够多,引力强大到足以克服气体内部的热压力时,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引力坍缩。”
他调出一段模拟动画:“中心部分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急剧向内挤压,密度和温度急剧升高,形成一个原恒星。当核心温度最终达到足以点燃氢原子核聚变反应的临界点——大约是千万度级时,一颗新的恒星就正式宣告诞生了。我们眼前这片巨大分子云中,此刻正有无数个这样的‘恒星胚胎’在孕育,有的还隐藏在黑暗的襁褓中,有的则已经崭露头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