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环绕着这颗棕矮星飞行了数周,从各个角度感知它的引力、磁场、大气的化学成分和热分布。它的磁场活动似乎也比真正的恒星微弱得多,但并非没有。偶尔能探测到局部的能量释放,像是在沉睡中偶尔的抽搐。
“它的未来会怎样?”我最后问道。
“冷却,”陈博士的回答简洁而肯定,“持续地、缓慢地冷却。随着时间流逝,它的红外辐射会越来越弱,颜色会变得越来越红,最终变得在几乎所有波段都难以探测,成为一颗真正意义上的‘黑矮星’——一个寒冷、黑暗、主要由简并物质构成的巨大球体。这个过程需要万亿年,远远超过宇宙目前的年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棕矮星,都还处于它们相对‘年轻’的阶段,还在散发着它们形成时期的余温。”
傅老总结道:“这就是棕矮星的故事,一个关于‘近乎成功’与‘最终失败’的故事,一个关于宇宙临界状态的故事。它提醒我们,自然的法则既严苛又宽容。严苛在于,达不到临界质量,就无法点燃星辰之火;宽容在于,即使未能成为耀眼的主角,也依然可以在宇宙的舞台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为我们揭示自然的奥秘。”
我们在此处停留了足够长的时间,充分领略了这颗“失败恒星”的孤寂与独特。最终,在傅老的引导下,我们的意识缓缓脱离了这个微弱引力场的束缚,重新回到了由星团引力弹弓设定的主航道上。
回头“望”去,那颗暗红色的棕矮星早已消失在背景的星光之中,仿佛从未存在过。但我们的意识深处,却永久地烙印下了它的影像——一个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冰冷的、巨大的存在,一个宇宙中沉默的绝大多数,一个关于质量临界点的永恒警示与启示。它以其自身的“失败”,成功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恒星诞生、物质状态和宇宙多样性的、深刻而难忘的一课。
前方的星河依旧璀璨,我们的意识之旅仍在继续。但带着对这颗“失败恒星”的新理解,我们看向前方那些成功燃烧着的亿万星辰的目光,似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多了一份 parative 的沉思,与对宇宙法则更深的敬畏。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